时间:2019-05-28 21:42:34
1、判断题 下表为1913~1936年中国按经济类别划分的出口商品(%),对下表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
A.上表反映出该时期民族工业还很弱小
B.上表反映出民族工业总体上增长缓慢
C.上表反映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增长
D.上表反映出民族制造业比较发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首要口号是呼吁抵御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经济秩序的渗透,在他们看来,西方乃至整个不信伊斯兰教的外部世界,无不图谋以异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来征服和俘虏穆斯林,继而剥夺其所有的权利。
——刘金源《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材料四? 全球招工大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劳工买方市场。它使美国的挣工资者与全世界成百万的工人直接竞争生产工作职位。?
——胡成国《全球化中的美国对外经济战略》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4分)
(2)在反对全球化的问题上,材料三与材料四的视角各是什么?两则材料的各自出发点是什么?(8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8分)
参考答案:(1)因素:国际贸易、传教、殖民扩张、黑奴贸易、倾销商品、资本输出。(每点1分,共4分,答出4点即可)
(2)视角:材料三:着眼于宗教文化(文化角度)(2分);材料四:着眼于社会就业(经济角度)。(2分)
出发点:材料三:维护自身文化和宗教传统(抵制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侵蚀、支配)(2分)。材料四:保护民族经济(保护本国就业岗位)。(2分)
原因:加入世贸组织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2分)
(3)利: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有效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生产率;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弊:加大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掠夺性开采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发达国家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以全球化为切入点。第(1)题,注意从材料中提取,如材料一中“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材料二中的“扩大产品销”、“资本输出”等这些词语中概括。第(2)题,视角要从材料中分析,即宗教和经济;其出发点分别与维护自身文化和宗教传统、保护民族经济等相结合;中国加入世贸原因可从中国需要和全球化的角度论证。第(3)题,经济全球化的利可从资源、日常生活、经济发展等角度阐述,经济全球化的弊可从贫富差距、投机性和风险性、生态危机、自然环境等角度作答。
点评:经济全球化是现在发展的重要的趋势。在新航路开辟之后雏形,后来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逐步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加速。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但是全球化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等超级大国处于主导性的地位,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对自己有力的一面,只要因势利导,最主要的是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全球化不仅为发达国家,也为发展中国家服务。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世纪30年代英国开始承认并关心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是( )
A.民主党
B.工党
C.共和党
D.保守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民主党和共和党是美国的两个政党,工党是英国1900年成立的政党,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A、B、C三项,因此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最早出现于沿海地区
C.受到外商企业刺激而产生
D.始终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对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中国的近代的民族工业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最早是出现在沿海地区自然经济瓦解比较早的地区,是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下而产生的。因此ABC均正确。D项错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既有被压迫反抗的一面,也有妥协的一面。故选D。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的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在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发展。严酷的环境使得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呈现出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的局面。这决定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既有革命的一面,也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一面。民族工业在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辛亥革命的影响,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因日军的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是衰落萎缩时期。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62年,刘少奇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把群众路线的内容概括为两点:第一,相信人民群众,……第二,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党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下不符合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五十年代初实行土地改革
B.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运动
C.1983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D.邓小平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是对群众路线的解释即“相信人民群众”“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ABD的表述均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发动大跃进违背了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符合题意,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