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5-28 21:28:4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撕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材料二: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联合入手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看,走此途径,也是有共同经济基础的。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二均摘自《世界史》
材料三: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2年,欧共体12个成员国正式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大大扩大一体化的范围,确立了分析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目标。任务和步骤;并正式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同时提出建立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及司法与内政事务的合作。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三亿多“欧洲公民”开始使用欧元。
——摘编自书刊有关资料
回答:
(1)材料一说:“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两个试图统一欧洲的例子,并指出他们失败的共同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及目的。(4分)
(3)二战后至今,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2分)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2分)



2、判断题  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这是因为? (? )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④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应三国签署(后苏联加入)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材料三?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1979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四?(中美)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198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五?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会使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或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1979年《与台湾关系法》?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2分)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2)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分析材料二美国所持的态度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有何明显的不同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3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有何重大发展之处?(3分)
(4)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的签订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2分)
(5)根据材料二、三、四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材料五中这个法?(2分)
(6)我国争取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2分)



4、判断题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回答问题:(13分)
(1)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
(2)你持什么观点?请结合史实扼要阐述。(11分)



5、判断题  马克思这样评价“它消耗煤和水而自行产生动力,它的能力完全受人控制……这种原动机是在城市使用的,不像水车那样是在农村使用的……它的应用是普遍的,在地址选择上不太受地点条件的限制。”这种原动机的改进者是
A.爱迪生
B.富尔顿
C.史蒂芬孙
D.瓦特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