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8 21:19:29
1、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最有可能出现于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史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可判断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有人认为从文明史的角度来看,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春秋战国时代”的世界。假如你赞成该观点的话,那么你认为决定未来这种“春秋战国时代”的世界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
[? ]
A.明智的外交政策
B.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C.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
D.区域性政治经济的集团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以竺培芬为代表的史学家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造成冷战紧张局势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以沈志恩为代笔的史学家认为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双方行为的结果, 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动的。冷战并非美国独家制造,而是“美苏共振互动所致”。
根据材料一,用史实对其中任意一派的史学观点进行论述。(要求:史实准确,论述条理,史论结合。)(5分)
材料二?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二元两极世界体系结构。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这种分裂与此前(16世纪以来)发生的纵向的发展性断层不同,它不是人类文明进化中因现代化进程的时序差异而自然形成的梯次结构,而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
——《冷战史研究:后冷战时代的历史之鉴》
(2)根据材料二,“纵向发展性断层” 和“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分别指什么?(4分)
材料三?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冷战的最终作用是一体化而不是非一体化,虽然它造成东西方深刻的分裂,但是这种分裂却为西方内部的一体化整合服务,同时促进第三世界融入第一世界,并且可能潜在的为冷战后形成单一的全球化体系做出了贡献。
请回答: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哪种相同的历史评价方法对冷战进行评价?请结合史实评价冷战。(3分)
参考答案:
(1)任意选择其中一派观点进行论述即可得分(5分)
观点一: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发动冷战;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1949年建立北约军事集团,共同遏制苏联。(5分)
观点二:针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苏联和东欧国家1949年成立经互会;为了对抗北约集团,1955年,东欧国家和苏联组织华约。(5分)
(2)发达的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家的差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和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差距);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对抗)(4分)
(3)辩证地评价;(1分)冷战导致美苏军备竞赛导致世界处于毁灭和战争边缘,但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冷战导致了世界的分裂;但也有利于区域内部的一体化(3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列举了两种观点:以竺培芬为代表的史学家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以沈志恩为代笔的史学家认为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双方行为的结果, 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动的。任意选择其中一派观点进行论述即可,但要求论据充分,论证严谨。
(2)材料二认为:“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纵向的发展性断层”,指的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和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差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和斗争。
(3)两则材料都采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冷战进行了辩证的评价。第二小问依据教材知识,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对冷战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解体和多极化加强的历程。“冷战”的表现、“冷战”下的国际关系、美苏争霸、多极化的表现等知识点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命题多以图文材料设置情境。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判断和认识能力。复习备考时,应继续重视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朝鲜半岛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古巴导弹危机等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理解记忆;重视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和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特点的理解把握,突出对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中的表现的理解认识。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面是1988年美国《纽约时报》公布“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个词语使用的次数分别为51和25,到1993年这两个词语使用的次数分别变为30和1400这种变化反映了
A.美国报界经常变换用语
B.美苏两国矛盾得到缓和
C.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D.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988年处于美苏两极对峙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自称“自由世界”,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诬蔑为“极权政治”。1993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称呼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西方”的频率明显增加。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2004年7月指出:“……人们对美国空间是爱多一点还是恨多一点,取决于我们被视为朋友还是恶霸。20世纪40年代,我们的优势比现在还要明显,‘马歇尔计划’帮助我们获得了软实力。”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②美国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
③开始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④把受援国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②美国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是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而非马歇尔计划;③开始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是发生于杜鲁门注意出台时,排除②③,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1948年,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其目的是帮助西欧恢复经济,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根本目的:稳定欧洲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实质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用。结果加 强了美国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同时,也帮助西欧各国渡过了经济困难,阻止革命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