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5-28 21:16:4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74年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了一幅长10米、宽5米的巨幅艺术壁毯,上织长城风光图案,现挂在联合国大会厅旁的主要代表休息厅里,对其寓意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 )


A.中国的挂毯艺术享誉全球
B.长城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C.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
D.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6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位于我国甘肃敦煌的莫高窟,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道士发现了著名的“藏经洞”。据专家后来估算,藏经洞共发现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历代文物五万多件,除汉文写本外,藏文、梵文、怯卢文、粟特文、古和阗文、回鹘文等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并有绢本绘画、刺绣等美术品数百件。写本中除大量佛经、道经、儒家经典之外,还有史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极具历史价值。
王圆箓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也知道藏经洞内的经卷和文献年代久远,不敢隐瞒,多次上报各级政府。可惜的是,他的呼吁并没有引起重视,个别官员识得经卷价值,也只下令王圆箓妥善保存。
敦煌发现藏经洞的消息,引起西方列强的极大兴趣,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来到敦煌,骗掠藏品2万多件,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骗掠藏品中之精品1万多件。此外,日本、沙俄、美国的“探险家”也参与敦煌文物的骗掠,各自有所斩获。直至1910年,仅剩8千多件文物运回北京。
——摘编自张艳梅《游访敦煌莫高窟:未湮没的宝藏》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公元4世纪开凿敦煌莫高窟的条件。(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敦煌文物大量被西方掠夺的原因。(12分)


参考答案:(1)丝绸之路的开通,交通条件和地理环境优越;佛教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民族的大融合;统治阶级大力推崇佛教。(8分)
(2)清政府地方官员麻木不仁,无所作为;中国社会整体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敦煌文物的价值;西方列强侵略;西方国家对学术研究的重视。(任答四点,即可得1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发现当地妇女们在竹篮里装石头,将溪水壅深后洗衣服,受此启发发明了满装卵石的竹笼,配合杩槎做成了活动拦水坝;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用大火烧山使岩石发热,趁热浇上凉水(另一说用醋浇)使石头爆裂,顺利地在玉垒山开凿了用于分流的“宝瓶口”;在水中设立石人以观测水位等等。?
——凌峰《从都江堰看水文化创造》
材料二 都江堰治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表现。这一工程建立在对河道、水流、泥沙等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而且二千年来,它不仅没有对岷江河道、枢纽所在的周边地区、以及灌区内产生任何生态与环境的负面效应,反而促进了整个成都平原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与协调发展。
——李可可《都江堰——天人合一的典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都江堰的设计特点。(2分)
(2)依据两则材料,概括都江堰“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表现。这种设计理念有什么具体作用?(8分)


参考答案:
(1)利用自然条件的优势,因地制宜。(2分)
(2)表现:设计合理,顺应自然;(2分)
作用:既能起到防洪灌溉的作用,又不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促进成都平原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重要的的条件。(6分)


本题解析: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讲述了李冰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顺利地在玉垒山开凿了用于分流的‘宝瓶口’,在水中设立石人以观测水位等等。”说明李冰在都江堰的设计上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优势,因地制宜等。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则材料中“在玉垒山开凿了用于分流的‘宝瓶口’”、“工程建立在对河道、水流、泥沙等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而且二千年来,它不仅没有……负面效应,反而促进了整个成都平原……进一步提高与协调发展。”都反映了都江堰“天人合一”观念,设计合理,顺应自然;这样设计理念有十分重要作用,它既能起到防洪灌溉的作用,又不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促进成都平原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重要的的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宫殿曾是慈禧处理政事的地方( ? )
①坤宁宫?②养心殿?③仁寿殿?④乐寿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目前历史和考古学界最重要的三大课题是:人类的起源、农业(稻作)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起源。在我国,人类起源的代表性发现有北京猿人,农业文明的代表性发现有河姆渡遗址等,国家起源的代表性发现有良渚遗址等。
材料一:上山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境内。遗址的年代距今约9000~11000年,而河姆渡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
材料二:在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片的表面,发现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夹杂大量的稻壳。对陶片取样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显示,这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
材料三:遗址内具有明显的由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特征。在遗址出土的陶器(片)和石器中,陶器多为夹炭红衣陶,数量少,陶质疏松、火候低,器型十分简单。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并发现少量通体磨光的石锛和石斧,其中以石磨盘和石磨棒的组合最具特点。
材料四:中国迄今发现的万年以上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以洞穴、山地遗址类型为主,而上山遗址位于浙中盆地,四周平坦开阔。遗址发现了结构比较完整的木构建筑基址。








?
图一考古现场?图二陶片中的稻谷遗迹?图三石砧?图四石磨盘和石磨棒
——以上材料均摘自金华新闻网
⑴根据材料一,上山遗址的发现有何意义?将对目前历史和考古学界最重要的三大课题中哪一课题研究的产生巨大影响?
⑵结合材料二和图片二,可以证明什么?
⑶结合材料二、三、四和图片一、二、三,可以反映出原始先民们怎样的生活方式?


参考答案:
⑴上山遗址的发现是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上山遗址的发现将在农业起源的研究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⑵这一结论表明,上山遗址是迄今发现的、保存丰富栽培稻遗存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证明了上山遗址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
⑶反映了与原始农业紧密相关的经济生活模式,人们种植稻谷,吃大米,过着定居生活。这反映了长江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定居生活发生、发展中的优势地位。


本题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主要从材料出发进行回答,同时应注意思路的开阔,多角度多层面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