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8 21:15:22
1、选择题 下面为某一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某一年”最有可能是
A.1948年
B.1957年
C.1962年
D.1977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表格中工业、农业均为增长态势,因此首先可排除A项1948年。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工农业均有所增长;三年经济困难后,1962年经济才开始恢复;1977年“文化大革命”虽结束,但国家还处于徘徊时期,工农业经济共同增长的可能性小。因此答案只有B项合适。
考点:一五计划的成就
点评:一五计划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一五计划的主要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完成以后,工农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新中国工业化的开端。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三大改造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于
A.农村
B.大中城市
C.经济特区
D.沿海开放城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5年前增长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A.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A.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说法错误,因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召开的,时间不符;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变革了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法正确;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和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时间上来说均不符合。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三大改造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1979年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地方上感到事情很难办。……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这个建议的背景是
A.国家工作重心刚刚发生转移
B.三个代表思想的推动
C.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在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行语"或“口头禅”,如果将下列词汇按其流行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排在第二位的是
A.大跃进
B.改革开放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公私合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大跃进发生在1958年,改革开放发生在1978年后,以阶级斗争为纲发生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公私合营发生在1955~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时期。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