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5-28 21:0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理学家所谓的“天理”包括哪些内容
①世间万物的本原?②“三纲五常”等儒家道德伦理?
③“人心”或人的思想意识?④“气”或世间万物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故①正确;朱熹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故②正确;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是“理”,故③正确。故答案选择B项。
点评:宋明理学,除了把握其基本概念、主要流派、影响外,:(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儒学不断发展的产物,二者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二者的异同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2)要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进程中来掌握,认识二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发展中的地位。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原则,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并于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当时采取“一边倒”方针的主要意图是

A.创造利于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
B.借助苏联恢复中国联合国席位
C.与苏联结盟共同谋求世界霸权
D.希望苏联成为第三世界的后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注意时间,这一时期的世界,已经形成了两大阵营,才成立新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而进行经济建设就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恢复中国联合国席位关键看新中国的实力,仅仅依靠苏联的力量,不可能会恢复中国联合国席位,排除B,新中国政策中,就有不称霸,中国不可能会谋求世界霸权,排除C,当时,三个世界的理论还没有出现,不存在希望苏联成为第三世界的后盾的问题,排除D。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
A.儒学理论化
B.儒学思辩化
C.儒学功利化
D.儒学宗教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学,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士人政府”的含义。汉代士人政府崇尚文治,重视儒学的道德教化功用,由此很多士人凭借儒学入仕, 飞黄腾达。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儒学的日渐功利化。故选C。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B项是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出现的现象;D项错误,儒学始终未发展成为一种宗教。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36~1940年,五年内上海工人每年每月的工资增加了2.6倍,而同时期生活用品的价格却上涨了4倍左右。据你推测,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汇率被列强操控
B.南京国民政府的腐朽统治
C.日本帝国主义野蛮的经济掠夺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萎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重点抓住材料中的时间这一关键信息来分析,1936~1940年的上海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之下,日本帝国主义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在沦陷区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如实行统制经济、控制金融、征收苛捐杂税等,导致物价高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事实上.中国妇女自我意识觉醒之初,首先不在‘权力意识’,而是‘义务意识’,戊戌时期的维新派妇女首次提出‘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其主要原因是?(?)
A.维新思想的传播
B.中国妇女的觉悟
C.女权运动的影响
D.民族危机的严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的“义务意识”、“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可以看出当时的背景是民族危机不断地加深,不管男女,都担负起挽救民族危机的重任。故选D。ABC项都是其原因,但是不是主要的原因,未从根本上分析,也不能说明这一时期妇女解放的特点。
点评: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加入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去。材料既体现了在这一民族危机增强的情况下,妇女的民族意识也在觉醒的情况。解答此类问题都要从社会性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原理出发。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