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5-28 05:49:2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主要依据是(1)确认了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核心的国家制度(2)确认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3)规定了主权在民、民族平等、民主自由等原则(4)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A.(1)(2)(3)
B.(2)(3)(4)
C.(1)(2)(3)(4)
D.(1)(3)(4)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当时袁世凯已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故(1)错误。《临时约法》的核心内容是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2)(3)(4)正确,故选B。
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施政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但《临时约法》没有涉及反帝、反封建,也没有具体涉及关系到“民生”的土地问题,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在某些地方甚至是孙中山先生旧三民主义的倒退。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文革”期间,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③“东方红一Ⅰ”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④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联系史实,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此时文革还没有开始,①不对。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东方红一Ⅰ”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是在1973年,中国成功爆炸氢弹是在1967年,所以②③④都发生在文革期间,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史实,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日本学者上田茂树在《世界史纲》中说:“历史为人类进化的记录。……最初是由考古学者从埋没地中的石器、土器、铜器等种种遗物或在洞窟内的壁画,阅读着历史的记录;还有人类学者从现在的蛮人生活里,看见了活活的历史记录;再有历史家从古代荒唐的传说与神话中,窥破了赤裸裸的历史的事实。”作者在这里强调研究历史的依据不包括:
A.实物遗存
B.土著生活实录
C.传说与神话
D.历史笔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丘吉尔说:“我们不要将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指敦刻尔克撤退)而赢的。但是,这次援救却孕育了胜利。”“这次援救却孕育了胜利”是指_______。
A.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B.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加强了英法军队间的联系与合作
D.鼓舞了英法人民的斗志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敦刻尔克撤退:1940年5月26日~6月4日,英法军在德军围攻下从法国敦刻尔克港向英国本土实施的战略退却。英法军在空军的掩护下,经9昼夜艰苦奋战,33.8万余人撤至英国本土。6月4日德军占领敦刻尔克,4万余名法军被俘。这次成功的撤退保存了英军实力,为尔后对德军进行反攻准备了有利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消息虽然很快就通过一系列的渠道传到了乾隆末年的中国,但和当时欧洲的情形不同,这个消息并没有在中国社会引起任何的政治动荡。
材料二 这种“文化接受”的过程当始于19世纪90年代,至辛亥革命爆发,这个过程大致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谈论过法国大革命的知识分子主要有王韬、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其中前两人的态度大同小异:王韬仅肯定君主立宪派,对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则大加贬斥;康有为则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惨祸,虽然它开启的是一股不可抗拒的、世界性的民主潮流,但最好还是采取英国式的改良来顺应之以避免卷入法国式的革命漩涡。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没有在中国社会引起任何社会动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王韬、康有为、谭嗣同分别属于什么派别?
(3)分析王韬、康有为对待法国大革命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当时中国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不可能形成反对封建制度的气候。
(2)王韬属于早期的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属于19世纪末的维新派。
(3)他们都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但从小接受封建教育,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他们不希望通过暴力的方式推翻封建制度,只是希望封建势力能作些让步,进行改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所以,他们否定了法国大革命。


本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第(1)问,要结合中国史和世界史来回答,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为什么中国人对法国大革命无动于衷,欧洲的封建主对大革命却恨之入骨。第(2)问比较简单,根据教材回答就可以了。第(3)问比较难,要根据维新派的特点来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