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8 05:43:53
1、判断题 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B.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C.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
D.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封建君主做事的出发点最终必将是为其自身统治角度着想的。A项是客观上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结果;B项则是改革内容;C项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的。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3分)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辛亥革命期间,青年学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经过改制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30年代,服饰有了更大变化。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崇洋的倾向。民主制的确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人们醉心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由这种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洋装是文明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喜爱。社会实践的结果是,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饰,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一些先进的思想家们把个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视为个体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在穿着打扮上追新求异,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真正开始了服装自由穿着的时代。
——选自《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20世纪50年代人们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设计出“人民装”,大家都可以穿这种服装为时尚。被称为“老三套”的中山装、青年装和军装占据着服装界的主流。由此,我国服饰用色上的蓝、灰、黑局面也就形成了。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对服饰的要求是偏重坚实耐穿,在色彩的选择上也偏向耐脏耐洗的颜色,蓝、灰、黑三色在服饰上占有的地位更是巩固了。随着10年文革的深入展开,由于“破四旧”及“批判小资产阶级情调”,原有的服饰被大量删削废止,如连衣裙、高跟鞋、夹克衫、旗袍等就几乎没有人再穿用。在红卫兵运动影响下迅速升温的集草绿色军服军帽、宽皮带、毛泽东像章、红色语录本、草绿色帆布挎包等于一身的典型的红卫兵装扮可谓盛极一时。这期间“老三色”(蓝、灰、黑)随处可见,所谓的“不爱红装爱武装”就是这时期服饰特点的写照。
—google搜索
材料三:《1968年内蒙古自治区布票》
——百度搜索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也逐渐多样化,尤其是化纤工业发展以后,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接连不断,各式时装目不暇接。现在年轻人的穿着,款式经常翻新,进而讲究艺术的效果。男的以西服和夹克衫为主,有的还打领带。女的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爱穿的服装,最为流行。服装的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化纤到精纺的棉织品、丝绸、呢绒、皮货,都可随意购买。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人们衣着服装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人们衣着服装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10分)
(3)与材料二、三比较,材料四中人们的衣着服装为什么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1)原因:①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1分)②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1分)③戊戌变法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1分)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1分)④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1分)(答对四点即得4分)
(2)特点:服装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服装颜色以蓝灰黑三色为主;人们要求服装坚实耐穿,耐脏耐洗;服装原料需凭票证购买。(4分)
原因: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2分)②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2分)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低,物资比较匮乏。(2分)④勤俭节约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2分)⑤苏联的影响及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2分)
(3)原因是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分)
②从农村到城市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1分)
③对外开放形成了从沿海到内地的新格局,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分)
(4)认识:①衣着服饰能够反应一个时代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风貌。(1分)②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建设具有时代内涵的精神文明,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才会发生根本改观。(1分)(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回答有理,请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它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孔子为了寻访到一位愿意实践他的政治原则并委他以与其才干相符的职位的统治者,曾带着弟子们周游中国。寻访落空后,他回到家乡,继续开办私学,直到去世。孔子作为一名他所爱好的注重实践的政治家,完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名附带而为的老师,他取得了永垂史册,只是姗姗来迟的成功。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试从孔子为代表的先秦早期儒家思想家生活的时代,主要思想主张的角度,谈谈你对“孔子作为一名他所爱好的注重实践的政治家,完全失败了”这一评论的理解。(3分)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材料二中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1分)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2分)
材料三 ?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和1979年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2007年2月7日京西社区
(3)《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材料四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4)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1分)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意义是什么?(2分)
(5)综合材料二、四,概括五四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2分)
参考答案:(1)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化。面对乱世,孔子提出仁、礼、中庸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地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社会、以德治民。其思想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但不适合时代需要,不为当时形势和各国统治者所接受,孔子的儒学只能是当时众多思想流派的一家而已。(3分)
(2)情怀:百折不饶、对革命充满信心;(1分)
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2分)
(3)原因: ①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即将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引发中国社会的巨变。(2分)
②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2分)
(4)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分)?
意义: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分)
(5)与时具进,不断创新。(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认为,宇宙“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因为人人都有“灵明”,所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满街都是圣人”。这位思想家是?
A.王阳明
B.李贽
C.朱熹
D.王夫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指出“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认为宇宙万物都在人心之中。可知材料信息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故选择A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图为明代安徽休宁人丁云鹏所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趺坐于两株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打扮的孔子相对。隋唐时期当儒学受到佛道两教冲击时,儒学大师的态度应是(?)
A.放弃儒学
B.创造一种新思想
C.平等对待儒、道、佛三教
D.以儒为本,吸收道、佛思想加以完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