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5-28 05:39:0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我认为组成一个社会和国家的人民,是那个国家的一切权威的来源;他们有靠他们认为合适的任何代理人来处理他们公共事务的自由,有撤换这些代理人的个人和他们的组织的自由,在他们愿意的任何时候。”(杰弗逊在1793年的谈话)上述引文的基本观点是
(? )
A.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团结安定
B.人民享有结社与言论的自由
C.国家统治应该实行开明专制
D.国家统治应尊重人民的意志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干材料所描述的观点是“人民主权学说”。该学说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人民,统治者要尊重人民的意愿。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而不同的流行语则作为社会一根敏感的神经,反映出社会的变化。下列流行语按时间先后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毛主席著作,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三天不读没法活?
②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③俯卧撑、很傻很天真
④社会主义工业化
A.①②④③
B.④②①③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①是文革时期;②是大跃进时期;③新时期;④是建国初。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8分)“文明”一词,古今有不同的内涵和寓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人的价值判断里,“文明”也指“文治教化”。“文明”一词……其核心内涵都在于“文”,以“文”为体,以“明”为用,文明即以文教化……那么,“文明”之意义何在?北宋石介作了很好的回答:“三纲,文之象也,五常,文之质也……尊卑有法,上下有纪,贵贱不乱……风俗归厚,人伦既正,而王道成矣。”
——《19世纪中叶前中国与欧洲的“文明”观念》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北宋人石介“文明观”的出发点,联系相关知识指出其思想基础。(6分)
材料二?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都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如刘姥姥初入大观园,手舞足蹈,忘其所以狂喜,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
——摘自《论文明第一要素及中国不能文明之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归纳近代部分国人眼中“文明”的表现。(6分)
材料三?西人百年以来,民气大伸,遂尔勃兴。中国苟自今日昌明斯义,则数十年其强亦与西国同,在此百年之内进于文明耳……地球既入文明之运,则蒸蒸相逼,不得不变。不特中国民权之说既当大行,即各地土番亦当丕变(大变)。其不变者,即澌灭(消亡)以至于尽。
——1897年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
(3)材料三体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思想观念?结合相关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8分)
材料四?有一出话剧(《文明人·第一幕》公演于1914年11月),其主角贾人俊在国外游学数年……在他看来,“外国都是些文明先进国……凡事都有要从学习文明国入手,哪怕只学得一点皮毛,横竖比咱们的骨格还强得多”……贾氏的妻子聪娘说:“中国不及外国的地方,并不是专门学一个文明的形式就可以了结的”。
——罗检秋《清末民初知识界关于“文明”的认知与思辨》
(4)对于贾氏夫妇的观点,你的看法如何?(结合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相关史实为例作答)(8分)


参考答案:
(1)出发点:推崇纲常伦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稳定统治秩序。(4分)
思想基础:儒家思想。(2分)
(2)表现:西方生活方式的流行;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近代工业的发展。(6分)
(3)主张:兴民权是世界发展趋势;中国必须兴民权才能自强。(4分)
背景:洋务运动的弊端,促使维新派思考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4分)
(4)贾人俊的话过于片面。中国也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如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2分)但也有其合理之处,如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等都从学习西学入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2分)
贾氏妻子的观点正确。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必须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2分)如近代中国推行宪政制度,最终未能真正完成政治民主化的任务。(2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中石介指出:“三纲,文之象也,五常,文之质也……尊卑有法,上下有纪,贵贱不乱……风俗归厚,人伦既正,而王道成矣。”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推崇儒家的“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稳定统治秩序。
(2)材料二中提及的近代文明成果有:建筑、通讯、交通、城市、工业等。在国人眼中,文明主要体现在:西方生活方式的流行;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近代工业的发展。
(3)材料三中梁启超认为:“地球既入文明之运,则蒸蒸相逼,不得不变”、“西人百年以来,民气大伸,遂尔勃兴”、“中国苟自今日昌明斯义,则数十年其强亦与西国同,在此百年之内进于文明耳”。兴民权是世界发展趋势;西方兴民权而强盛;中国必须兴民权才能自强。结合19世纪末的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其时代背景。
(4)该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贾人俊认为“外国都是些文明先进国……凡事都有要从学习文明国入手,哪怕只学得一点皮毛,横竖比咱们的骨格还强得多”,主张全盘西化;贾氏的妻子认为“中国不及外国的地方,并不是专门学一个文明的形式就可以了结的”,主张学习外国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考生可以依据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相关史实分别评述贾氏夫妇的观点。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曾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辅承认错误。”该谈话
①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②是落实“双百”方针政策的表现
③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④蕴含了 “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l956年,新中国的“双百”方针出台,要求在科学界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题干材料强调的就是这种科学精神。①②正确;③学术问题政治化出现在“文革”时期;④“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故答案为A。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材料
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红色礼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国的象征。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担任总统,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推行改革,但遇到巨大阻力。1925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式礼帽。但这一禁令受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此举引起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公开抗议和骚乱,但均被凯末尔镇压,有些人被处以绞刑。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期的强力推行,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欧式礼帽,从而告别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
——摘编自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分)
(2)分析凯末尔政府禁戴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异同。(6分)


参考答案:(8分)(1)服饰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有助于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带动服饰变化。(2分)
(2)同:发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辫子和礼拜帽都被视为旧时代的象征;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意在加速社会变革。(4分)
异:前者侧重于改变传统习俗以利于学习西方;后者主要针对国内民族压迫。(2分)


本题解析:本题是考查土耳其改革,以服饰变化体现社会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第(1)问注意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不是只说一个方面,并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2)是中土相似事件的异同,要注意找出二者之间的可比点,这是做题的关键,可以从时代背景、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