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5-28 05:20:2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退出中国经济舞台是在
A.抗战胜利后
B.新中国成立后
C.三大改造后
D.改革开放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 “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A.1975 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 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 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 年发表“南方谈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中“文革后”与篆刻中“科教”信息可以推断出是邓小平的教育措施,故本题选择C项;A是在文革期间;B、D均属于经济改革,不符合篆刻中信息。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进入1949年,国民党政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时有覆灭的可能,由政府信用支撑的金圆券自然急速贬值。贬值速度已经不是早晚市价不同,而是按钟点计算了。机关职员领工资拿到金圆券后,马上就换成银元、美钞或黄金,如果稍有延迟,即要蒙受贬值损失。此时能兑换成美元是
A.《马斯特勒赫特条约》的发表
B.《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订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A即《欧洲联盟条约》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是欧洲联盟成立的基础,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是1944年形成,包括内容为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即“双挂钩”),由此可知中国的金圆券可以与美元相兑换,故B符合题意;C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是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 1946年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一个包括通商航海设领等内容的条约,其中美元涉及到与美元兑换的内容,故不合题意,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
——李云泉主编《中西文化关系史》?
材料二?唐初对外来文化大胆吸收,外来民族的音乐、歌舞、技艺、服饰皆为唐人普遍喜好,刻意仿效。……清朝政府自认为是天朝大国,别的都是蛮夷小邦,不与外国往来。满清严禁中国人学外语,严禁华人与外人接触
——李云泉主编《中西文化关系史》
材料三?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 当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超越了民族与各族的界线,传承着和平与发展的福音;世界博览会将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环球小姐大赛、环球嘉年华、迪斯尼主题公园等活动将鲜花、欢笑和美丽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
(1)材料一中“新的精神……世界”指什么?伏尔泰推崇东方新的精神世界原因是什么?
(2)与唐初相比,清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实践,谈谈毛泽东是如何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
(4)概括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精神世界:孔子的儒家思想。儒学中仁、仁政、为政以德的思想有利于欧洲启蒙思想家进行反封建专制的宣传;
(2)变化:由积极吸收到极力排斥。影响:阻断了中外文化交流;是造成了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3)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4)现象:人类文明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原因:科技革命的发展;全球化的加速;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网络的发展);两极格局的结束。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材料四:“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落后的原因。(从材料中概括)(4分)
(2)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3分)
(3)图一中1912年成立的临时参议院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颁布了什么文件?(2分) 结合图一、图二说明当时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1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即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的成就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20分)
(1)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4分)
(2)因为依据《临时约法》,中国确立了美国式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但袁世凯篡权后,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时期,民主共和徒有其表。(3分)?
(3)举措: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焦点: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1分)
(4)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答对三点即可。
(5)追求民主宪政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符合中国国情,不必照搬西方模式;中国民主宪政之路曲折艰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人民享有真正的民主;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人民民主政治。(4分,答对2点即可得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