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5-28 05:10:5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上的太阳神塔,象征着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
材料二 西欧、日本、美国的力量对比

材料三 
    ?
不结盟运动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观察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为什么能够在曾经被原子弹摧毁过的战争废墟上迅速崛起并成为经济超人?(4分)
(2)材料二、三反映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
(1)原因:美国扶植;民主化改革;重视科技教育,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推动经济发展。(4分)
(2)因素:日本和欧共体崛起;不结盟运动发展壮大;中国国际地位提高。(6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联系史实回答即可,美国扶植;民主化改革;重视科技教育,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推动经济发展等。第(2)问,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促进多极化的因素有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点评:数据材料和图片材料的解读方法。
数据型材料: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具体操作是: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图片型材料:注意围绕图片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注意观察图片内容,特别是带有文字的图片;注意图片内容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注意图片内容所反映的史实。图片型材料一般有历史地图、漫画、文物照片、真实场景等几种类型,其解题关键是“里里外外,看清注解”;注意历史特征明显的细节,如什物、着装等等。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关于新中国“百家争鸣”与战国的“百家争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与战国的“百家争鸣”都是表现在学术问题上的争论
B.都是学者在学术上完全自由放任的批评、辩论
C.实施过程历经曲折,最终走向了思想的“大一统”
D.与二千多年前“百家争鸣”的所反映的阶级本质不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增进友谊的 “万隆精神”。你认为亚非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帝国主义和殖民力量的削弱
C.中国等一批进步国家的参会
D.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在亚非会议的过程中,遭到了西方敌对势力的破坏,一些国家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使会议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确保了会议的正常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是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故选D。A项是在1953年提出;D项并非根本的原因;C项错误,会议成功关键在于与会国家形成了“求同存异”的共识。
点评: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是新中国建国初期重要的外交成就之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61年的不结盟运动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相同点不包括
A.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大业
B.都适用于“一国两制”
C.都要与外国政府谈判
D.都牵涉外国势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港澳问题属于历史上外国殖民统治的遗留问题,台湾问题属于国共内战的历史遗留问题,这是中国人民的内政问题我们希望国共双方以民族大义为重,举行对等谈判,实现祖国早日统一,因此选C.
点评:港澳问题是中国政府恢复行使主权问题,实质属于国家主权问题,因为历史上港澳被外国侵占。台湾问题是解放战争遗留问题,大陆与台湾的领土主权没有分离,本质上属于国家内政问题,不属于主权问题。台湾问题应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由中国人民自己来解决。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普及义务教育是中国为提高公民素质而实施的一项战略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建国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