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8 04:58:07
1、判断题 1938年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此时“宜昌大撤退”的作用在于
A.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
C.阻滞了日军对沿海地区的侵略
D.为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奠定基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要注意“1938年”这个时间,“1938年”中国处于抗战期间,再加上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更证明答案B是正确的。另外,是转移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而不是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所以不能选A。阻滞了日军对沿海地区的侵略是四大会战,所以不能选C。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是在一战期间,所以不能选D。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图4所示历史事件的直接影响是
A.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严重动摇了两极格局
D.中国 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秦始皇“坑儒”和汉武帝“尊儒”主要表明统治阶级
A.打击或扶植儒家学派
B.为选拔封建知识分子扫清障碍
C.打击思想领域中的敌对势力
D.在思想领域加强封建专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问题强调了秦始皇“坑儒”和汉武帝“尊儒”共同点,二者的作为均是加强思想专制统治的表现,答案选D,A项只是表象, B项说法与秦始皇“坑儒”不符, C项不符合汉武帝“尊儒”特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
材料二: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也。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材料三: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四: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最基本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思想在本质上是否根本对立?(1分)为什么?(3分)
(3) 材料三和材料四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2分)
(4) 应如何评价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思想?(2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材料二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
(2)否。二者同属理学,都是儒学的范畴,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本质上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3)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4)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其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题解析:
(1)材料一大意是说:每件事物都有自己所蕴含的道理,我们必须要竭尽全力探求事情的真理。材料二大意是说:学习物理的方法不外乎是用心思考,不用心思考,那就不能学好物理。如果物理学不好就要看看自己是不是用心学了,你的心思到底用在了什么地方?再联系分别是理学家与心学家的观点,由此进行概括。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共同点:①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②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主张克服“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③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④本质目的都是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3)不同点:
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③哲学范畴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向外追逐客观认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主张内心反省,恢复良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4)注意全面评价理学》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家庭、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总之,宋明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三纲五常”作为天理得到强化,在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和创造力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如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重义轻利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他(康熙)命南怀仁以西方“治炮妙法”,督造适用于南方山地作战的轻便火炮;平定准噶尔之战,他登高用望远镜观察地形,部署兵力,指挥军队;他邀请传教士绘制全国地图……康熙成了中国追求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康熙纵然走进了无涯学海,涉猎了新鲜的自然科学,却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
?——摘编自张研《原来康熙》
材料二? 1933年,爱因斯坦倡议通过军事手段对抗希特勒的纳粹德国;……1947年他写了一封致联合国大会的公开信,建议建立包括苏联在内的“世界政府”,管理核武器。
——摘编自安德鲁·罗宾逊《爱因斯坦相对论一百年》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康熙帝对待自然科学的态度。结果怎样?(6分)
(2)材料二中,身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有着怎样的政治理想?试从康熙帝和爱因斯坦的科学态度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重视学习并运用西方自然科学。(2分)结果: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另一方面未能使近代科学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使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会。(4分)
(2)政治理想:追求世界和平。(2分)
认识:要重视科技,把握发展科技的机遇;合理利用科技,趋利避害。(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