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5-28 04:50:0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撕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材料二: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联合入手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看,走此途径,也是有共同经济基础的。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二均摘自《世界史》
材料三: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2年,欧共体12个成员国正式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大大扩大一体化的范围,确立了分析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目标。任务和步骤;并正式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同时提出建立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及司法与内政事务的合作。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三亿多“欧洲公民”开始使用欧元。
——摘编自书刊有关资料
回答:
(1)材料一说:“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两个试图统一欧洲的例子,并指出他们失败的共同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及目的。(4分)
(3)二战后至今,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2分)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2分)


参考答案:
(1)拿破仑帝国与法西斯德国都企图独霸欧洲。(2分)都是建立在军事征服和强权统治的基础上,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2分)
(2)原因:二战后欧洲传统强国实力衰弱,难以抵御来自苏联的威胁与美国的控制。(2分)目的: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政治实力。(2分)
(3)特征:由经济联合到政治一体化。(2分)趋势: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2分)


本题解析: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近现代法国的拿破仑和德国的希特勒都曾经试图统一欧洲,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分析,他们的努力都因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而失败;第(2)问,依据材料一、二“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和“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分析出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是,二战后欧洲传统强国实力衰弱,难以抵御来自苏联的威胁与美国的控制。目的为,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政治实力;第(3)问,联系史实可知,欧洲联合由经济联合到政治一体化。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点评: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①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多种经济领域;②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③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④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⑤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⑥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的新模式。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一位先秦思想家的著作中有“礼论”一篇,说明“礼”的起源是因为人各有所欲求,故彼此争夺,结果发生乱事,于是统治者才制定“礼义”,以确立每个人应遵行的分际。请问这位思想家是(?)
A.荀子
B.老子
C.孔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1966—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年份
工业总产值
比上年
财政总
收入
比上年
1966年
2534亿元
+17?3%
558?7
+24?4%
1967年
2104?5亿元
-10%
419?4
-25%
1968年
2015?3亿元
—4?2%
361?3
-13?9%
材料二:1973年国民经济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产值
3967亿元
比上年增长9?2%
国家财政总收入
809?7亿元
比上年增长5?6%
国民收入
2318亿元
比上年增长8?3%
材料三: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部分)
?
总产值或收入
比上年增长
工农业
4504亿元
比上年增长11?9%
工业
3129亿元
比上年增长15?1%
农业
1285亿元
比上年增长4?6%
?
材料四:“文革”十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总计5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建设投资的80%,超过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材料五:1975年9月27日,邓小平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做《各方面都要整顿》的讲话:当前,各方面都存在一个整顿的问题。工业要整顿,农业要整顿,商业也要整顿,我们的文化教育也要整顿,科学技术队伍也要整顿。文艺政策叫调整,实际上调整也就是整顿。要通过整顿解决各方面的问题。197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工业增长15.1%,农业增长4.6%。这种状况表明整顿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回答:
(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三中各项数据上升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3)通过上述表格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有何教训?(2分)
(4)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目的和实质是什么?全面整顿有什么意义?(3分)
(5)结合材料指出,国民经济与政治局面存在何种关系?(1分)


参考答案:(1)现象:1967年、1968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总收入持续下降。原因:“文革”动乱扩大到经济领域,并造成了严重影响。(2分)
(2)材料二: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批判极左思潮,着手恢复和调整国民经济,积极解放干部。材料三: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开始系统纠正“文革”错误。(2分)
(3)说明:“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损失巨大,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教训:必须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分)
(4)目的: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实质:系统纠正“文革”的错误。意义: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是新时期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准备。(3分)
(5)关系: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也要靠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长久。(1分)


本题解析:此题属文字材料与表格材料相混合的多段式解析题。第一、二问设问的角度相同,要求学生在提取表格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提问贴近教材内容,较易回答。第三问要求学生把几个表格材料的信息结合起来,归纳概括其总体特征,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挫折的本质性因素,从而得出教训。第四问贴近课本,第五问要求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政治形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答较为容易。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被日本定为“军事管理”和“委托经营”的是
A.工业矿业
B.金融业 农业
C.矿业 金融业
D.矿业 农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40年10月,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所谓“适地适产主义”,具体地说,就是在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工业;在中国东北由伪满洲国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部分机械工业和轻工业;在华北着重开发矿业、盐业;华中则容许存在一些轻工业。“适地适产主义”意在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的体系之中。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福贵和家珍因为家里的锅被砸,心疼得掉下眼泪。队长安慰到,“村里办了食堂,砸了锅谁都用不着在家做饭了,省出力气往共产主义跑,只要抬抬腿往食堂门槛里放,鱼啊、肉啊撑死你们”,从中可知当时在农村推行
A.土改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考查学生对材料现象的理解和准确定位能力。通过“村里办了食堂”,“往共产主义跑”等词可知当时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