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北魏孝文帝改革》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9-05-28 04:48:2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孝文帝曾说:“皇帝经常犯的毛病在于不能处心公平、诚意待人。如能做到这两点,则胡、越之人都可以做兄弟。”由此可见,孝文帝的民族观是

[? ]


A.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B.本是一家,和谐相处
C.荒服之外,无非藩属
D.胡越一家、民族平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麻田1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所受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俘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1)依据材料一、二,把北魏均田令中鼓励农耕的措施概况进行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
(2)分析说明北魏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与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关系。
?
(3)指出北魏均田制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能否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并说明理由。
?


参考答案:(1)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授田;农民、奴婢、官吏均授田;耕牛授田;因轮耕而加倍授田;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任意垦荒;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
(2)鲜卑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可以通过均田令中奴婢、耕牛授田的规定获得大量露田的使用权、桑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加速封建化进程。
(3)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无地少地的农民可按劳动力的多少得到土地,北魏政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和占有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种不同的观点及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赞成。理由:迁都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为实现南北统一提供了可能。反对。理由: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水土不服,导致死亡率高。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评价:观点一:该观点正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观点二:该观点错误。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交通的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等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当时北魏的国势如日中天,在北方的统治已经稳定,并且已得到汉族官僚世族和士人的认同,并没有面临其他民族或势力的挑战,更没有到达不改革就得覆灭的地步。他当然受到了嫡祖母冯太后的影响,而且在太和十四年(四九0年)冯太后死后他在亲政,此前的一些重大措施,如制定新律,官员实行俸禄,施行均田制、三长制等都是在冯太后执政时完成的,但决定性的汉化政策还是由他制定并推行成功的。……在孝文帝之前,十六国的君主中也不乏汉化程度很深者,如汉的刘聪、刘耀,前燕的幕客瑰、慕容毁,前秦的符坚,后燕的慕容垂等,他们本人都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但都没有能够解开本民族的情结,打破民族间界线,不得不实行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双重标准。
材料二 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孝文帝或许会被当作千古罪人。由于他的改革,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卓族、鲜卑语言、鲜卑文化以至拓跋氏家族很快消亡了。尽管中国还有元氏和其他鲜卑姓氏的后裔,但都已不是纯粹的鲜卑血统;尽管专家们还能复原出鲜卑文化的某些片断,但终究难睹它的全貌了。要是孝文帝不实行改革,或者为了保持鲜卑民族的纯正,宁可放弃中原的物质文明和辽阔疆域,回到沙漠草原。可能近代的人们还会在蒙古高原或大兴安岭中发现一个茹毛饮血、逐水草而居的鲜卑族。或许有人会认为,孝文帝的作用与从肉体上消灭一个民族没有什么不同,不过采用了另一种手段而已,甚至是更阴险毒辣的手法,起到了外部敌人所不能起的作用,完全是一个“鲜卑奸”。材料三在今天中国的范围乃至整个东亚,在十九世纪以前的二千多年间,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一直是总体上最先进、文化水准最高的民族,所以对其他民族而言,“现代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就是“汉化”的过程。当然,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方面的限制,想汉化未必化得了,但要进步就只能学习汉族文化却是别无选择的道路。不仅前面提到过的各个民族毫无例外,就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材料摘自《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迁都及其汉化》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采取的“决定性的汉化政策”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材料简述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是“汉化”的过程,也是“现代化”的过程;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失去了民族特色,但促进了民族融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