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 通讯手段的革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电报作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列强……提出了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但遭到清廷婉拒。
? 1874年,日本发动侵台战争。清廷看到了通迅工具落后、消息闭塞的害处,朝野上下对电线铺设与否展开争论。而此时列强加快了使电报进入中国的进程。1871年,英国人悍然在香港与上海之间铺设了电线。总理衙门对既成事实消极应对,允准铺设水线,仍禁止铺设陆线。李鸿章则主张,既然抵挡不住洋人,不如立足现实,自行铺设电线,举办电报事业。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最终主持自行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随后命于大沽、北塘炮台铺设直达天津电线,并号令淮军各营,顷刻响应。自此,近代中国的电报业发展起来。?
? 材料二 1949年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加大投入迅速恢复和发展通信。1958年建起来的北京电报大楼成为新中国通讯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国内最早研制投产的电传机当数1955年问世的55型电传机,此后,国产电报机研发技术不断进步。60年代,“中文电报译码机”问世,可以自动把电码译成汉字。其译印速度相当惊人,每分钟高达2800个汉字,平均速度为每分钟1500个汉字。国产电报机逐渐成为内地市场的主流并组成了国内较为庞大的电报通信网,到1987年,我国已有65个城市开放了用户电报业务,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为国际业务终端局、以省会城市为骨干的国内、国际用户电报网络体系。
? 材料三 2001年8月1日,从那天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此举预示传统电报业务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北京电报大楼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而今天,这座著名的电报大楼里的电报业务柜台“蜷缩”在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每天打电报的用户也只有几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廷对电报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电报业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简析其主要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题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3、判断题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是?
[? ]
A、自行车
B、电动车
C、三轮车
D、人力车
4、判断题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老百姓最常用的通讯方式是?
[? ]
A、写信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电话
5、判断题 小说《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在民国六年从北京出发到上海、杭州游历,当时她不可能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 ]
A.火车
B.轮船
C.飞机
D.汽车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