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5-28 04:07:2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4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
弒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孟子·梁惠王》?
材料二?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地事天也,尤下之事上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这个新哲学叫做理学。?
——张君励《新儒家思想史》
材料四?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孟子对于“忠君”的看法。(3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思想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何种政治需要?(2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 “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3分)
(4)根据材料四,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到儒教的两次改造。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臣子有忠诚于君主的义务,君主有仁慈爱民的义务,人民有权反抗独夫民贼。(3分)
(2)神化君权,强化忠君思想;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要求。(2分)
(3)宇宙论:理是宇宙的本原;伦理学:三纲五常;知识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3分)
(4)改造:西汉时,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神化君权,以“三纲五常”来巩固等级制度;(2分)宋朝时,朱熹等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并将孔子神话为被崇拜的偶像。(2分)
影响:巩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使孔孟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答出两点可得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可见,孟子主张尊君,“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可见,孟子认为人民有权反抗独夫民贼;第(2)问,“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地事天也,尤下之事上”可见董仲舒神化君权,强化忠君思想;联系史实可知这种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第(3)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在“宇宙论”上认为万物皆源于理、 “伦理学”主张三纲五常和“知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第(4)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分别经过董仲舒和理学家进行改造。西汉时,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神化君权,以“三纲五常”来巩固等级制度;宋朝时,朱熹等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并将孔子神话为被崇拜的偶像。
点评:高考命题预测。1.从考查方式看,高考仍将会以选择题为主,但从近几年高考题型看,材料解析题、开放探究型题目的考查力度有可能加大。 2.从内容上看,儒家思想的一些合理成分,如教育理论的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伦理道德中的诚信(社会主义荣辱观);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仁、德、民本思想(以德治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祖国统一等),易于和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一些热点问题相结合,来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现实意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古语云:“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对“损刚益柔”之说,有人将其归纳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这种观点符合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具有辩证法的思想,意即彼此对立的事物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以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是可能会变为现实的,这是道家学派老子的思想,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人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甲强调顺其自然是道家的观点,乙讲究身份地位和等级秩序属于儒家思想,丙主张节俭反对铺张属于墨家观点,丁主张严刑峻法实行统一制度是法家思想。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37分)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
材料二: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三: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在高福利的瑞典,失业工人领取的失业津贴相当于原工资收入的90%,而且可以领取300天),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材料四:图为1998~2007年中国城镇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荀子思想主张的共同特征。(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征产生的社会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3分)如何评价这一定地价之法?(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现代欧洲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福利国家制度实施的背景?(6分)
⑷材料四反映了什么信息?(4分)综合以上材料,你对社会保障问题有何认识。(4分)


参考答案:⑴共同特征:都意识到关注百姓对维护政治统治的重要性,都蕴含了民本思想。(2分)?
社会背景:政治上,分封制进一步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变法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产生,封建制开始确立。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回答,言之成理者酌情记分)(6分)
⑵原因: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不均的现象。(3分)?
评价:“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与要求,也体现了孙中山对农民的同情;它是一个改良主义措施,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权益,是一个不彻底的土地纲领。(6分)
⑶特点:社会保障覆盖面宽,具有普遍性;社会保障项目设置全;社会保障项目资助金额高。(6分)?
背景:①经济:新科技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社会物质财富剧增;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营,获得巨额利润。②政治:战后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导致的贫富分化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资产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③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的盛行;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回答,言之成理者酌情记分)(6分)
⑷现象:我国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4分)?认识:社会福利措施是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发展是实施社会福利措施的前提;实施社会福利措施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调动全社会的福利意识,拓宽资金渠道,适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4分,任答2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图是选自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史德》中的相关内容,他强调了史学家研究历史应该

A.集中精力进行史学著述
B.注重尊重客观事实
C.注重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D.注重历史现象的描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史学观点和史学常识题,依据材料“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可以得出,其强调写史应该要尊重客观事实,所以选B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