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5-28 04:07:2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  )
①仁义恭俭 ②“君权神授” ③“天人感应” ④ “三纲五常”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据材料信息“非有契于仁义恭俭”排除①;②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神学理论依据,④强调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故②④正迎合了汉武帝专制的需要;③限制了君主的行为。故选C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图是1986年7月,德洛尔赠给邓小平的某经济区域组织铜质徽章。该组织(  )

A.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采取共同政策
B.其成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
C.成立后即由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D.其成立原因之一是为应对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挑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古人对秦朝统治短暂原因的分析,最符合实际的是
A.“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B.“(亡于)六王(六国)之后(代)也”
C.“失之在政,不在于制(制度)”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秦朝灭亡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暴政,而不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秦朝的灭亡是由于“失之在政,不在于制”。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其学堂之法,约有五要:一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张之洞在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之时所系统阐发的“中体西用”论,其初衷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抵制维新变法,但其“中体西用”论却具有兴西学和保中学的两重性,即在为维护封建旧学张本(指事先为事态的发展作好布置)的同时,也为西学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简单地全部否定“中体西用”论是不公允的。
——刘健清、李振亚《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的观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主持撰述《劝学篇》的社会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评价19世纪末张之洞“中体西用”论的影响。(9分)


参考答案:
(1)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社会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维新变法运动兴起。(6分)
(2)张之洞“中体西用”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张之洞在确保封建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实施“西学为用”,竭力反对维新派的政治主张,逆中国政治民主化潮流而动;另一方面,发迹于洋务运动的张之洞,大大扩充了西学的内容,极大地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9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中张之洞提出:“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第二小问联系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内外形势,从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破产、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等方面分析张之洞主持撰述《劝学篇》的社会背景。
(2)该问考查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史观,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19世纪末张之洞“中体西用”论的影响作出全面评价:“中体西用”论具有兴西学和保中学的两重性,其初衷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抵制维新变法,但也为西学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产生的顺序是: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④培育出杂交水稻? (?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②①④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①1970年4月②1967年6月③1964年10月④1973 年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