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8 03:51:29
1、选择题 下列有关戊戌变法文化教育方面措施叙述不正确的是
A.废除科举制
B.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生
C.京师设立大学堂
D.设立译书局
E.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各地成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等;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国家银行、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故A项“废除”说法错误,BCD项说法正确,正确选项为A。
考点:戊戌变法的内容
点评:戊戌变法的内容
?
内容
政治方面
A.力行新政。
B.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C.各省督抚举荐新政人才。
D.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等。
经济方面
A.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B.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
C.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D.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
E.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文化教育方面
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B.各地成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等。
C.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
D.准许民间创办国家银行、学会。
E.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军事方面
A.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
B.按新法练兵。
C.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劝说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太后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悲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参考答案:(1)因素: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引起守旧势力的恐慌;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反对变法。戊戌政变的发生是维新与守旧、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维新派政治上不成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不成立。从材料可见,袁世凯告密是在戊戌政变发生后。关系:袁世凯的告密对政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剧 了政变的激烈程度。
(3)两书都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的真实性。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当慈禧下旨批准《马关条约》后,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覆水难收,聚铁铸错,穷天地不塞此恨也。”该段材料表明,此后支持变法的翁同龢其根本出发点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
C.仇视西方文明
D.反对慈禧太后的统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当慈禧下旨批准《马关条约》后,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覆水难收,聚铁铸错,穷天地不塞此恨也。”该段材料表明,此后支持变法的翁同龢其根本出发点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
C.仇视西方文明
D.反对慈禧太后的统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记述,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路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