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十)

时间:2019-05-28 03:32:2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4分)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给我们高中生提出的一个重要学习课题。我校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双休日在研究某一时段历史时发现和收集了下列四幅图片,并设计了一些探究问题,请你帮助他们解答一下。
请回答:
(1)整合上述历史图片,请你为他们拟定一个最恰当的具体探究主题。(2分)按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重新整理这些图片资料顺序。(填入图片数字序号)(2分)
(2)读图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哪些成就?(4分)
(3)图②与图③、图①与图④所反映的在革命与建设中两国道路有何差异?(4分)
(4)依据上述图片,你能得到哪些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探究主题: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顺序:②③④①
(2)成就: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首要环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法制建设,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选举。
(3)革命道路:苏俄走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建设道路:苏俄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后对其进行改革;中国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不能照搬。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主题应包含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3)注意是两个方面,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卢梭出,以为人也者,生而有平等之权,即生而当享自由之福,此天之所以与我,无贵贱一也,于是著《民约论》大倡此义。谓国家之所以成立,乃由人民合群结约,以众力而自保其生命财产者也,各从其意之自由,自定约而自守之,自立法而自遵之,故一切平等。若政府之首领及各种官吏,不过众人之奴仆,而受托以治事者耳。自此说一行,欧洲学界,如平地起一霹雳,如暗界放一光明……《民约论》者,法国大革命之原动力也;法国大革命,十九世纪全世界之原动力也。
——摘自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材料二 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伏尸二十九万,变法三次君权变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家,千万之中人,暴骨如莽,城市为墟;至夫路易十六,君后同囚,并上断头之台,盖大地杀戮变乱之祸,未有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大自法肇也。
——摘自康有为《进呈法国革命记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主要政治观点。指出材料二中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特点的概括及康有为的政治用意。(9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康梁与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革主张上的主要不同点。(6分)


参考答案:
(1)卢梭的政治观点:“天赋人权”说和“人民主权”思想。(4分)
法国大革命的特点:曲折性;长期性;暴力性。(3分)
政治用意:期望光绪帝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2分)
(2)不同点:康、梁主张进行自上而下的和平改革,孙中山主张进行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康、梁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孙中山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康、梁主张仿效英、日,孙中山主张仿效美、法。(6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 卢梭的观点;从材料二中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历程、 革命的激烈程度等方面归纳特点;从康有为代表 的阶级利益及变法的社会环境等角度说明其政治 用意。(2)不同点可以从康梁与孙中山主张的政治体制、实行方式等方面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和“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相反而又相成,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导致“尊君”和“民本”传统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
A.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
B.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C.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词是“尊君”和“民本”“根本因素”,联系已学知识分析可知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一定的社会意识,而“尊君”和“民本”这样的社会意识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作为古代中国经济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由于其分散性决定必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须“尊君”;而自然经济又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故又须注重“民本”,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增长率9轮波动图,关于该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图1   中国经济增长率的9轮波动(1953-1998年)
A.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1954-1958年间我国经济增长快
B.“左”倾错误导致了1960-1961年间我国经济的负增长
C.由于“文革”的破坏,1966-1976年间我国经济一直为负增长
D.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0-1992年我国经济增长迅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错误,三大改造后,我国进入到计划经济阶段,排斥市场的作用;B项正确,1960年前后的经济负增长是由于左倾错误造成的,故选B。C项错误,文革中,由于广大干部的抵制,经济建设并不是全是负增长;D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是在2001年后。
点评: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在摸索中发展,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发展,特别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发展陷入低谷。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快速的发展,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的确立,经济建设进入到快车道。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请回答: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1958-1962年期间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之后为什么又有大幅度回升?(3分)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2分)
⑵造成1966-1980年期间农业总产值增长率长期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党和国家是怎样改变这一现状的?(5分)


参考答案:(1)下降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3分)
回升原因: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3分)
启示:经济建设要循序渐进;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按客观规律办事。(回答任意一点可得2分)
⑵原因:“文化大革命”使我国国民经济遭到沉重打击;“文革”结束后,我党主要领导人坚持“左”的错误(3分)
措施: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5分)
评分说明:第Ⅱ卷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表述,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总分不能超过该题的得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