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8 03:32:04
1、判断题 1911年12月日本《朝日新闻》刊登的一封信写到广一旦共和政府建立起来,人民的捐税负担会比现在更重。甚至就这一点而言,共和政府也不可能统治中国。中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筹措外债使国家免于破产。”材料表明
A.中国政治民主化缺乏经济基础
B.日本为干涉中国内政制造舆论
C.实业救国是共和政府必然的选择
D.中华民国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由题干信息“民的捐税负担会比现在更重”“最重要问题是如何筹措外债使国家免于破产”及已学知识可看出晚清积贫积弱,经济发展的落后,中华民国成立时国力衰微,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由此分析A符合题意,而B与题意无关,排除,C材料中没有关于实业救国的内容,排除,中华民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8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育人为本。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往往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社会发展的推动。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1)“忠孝”观念在我国西汉、两宋得到重大发展,列举其中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以这种观念为主导的选拔人才制度在隋唐出现重大变革,指出这种制度变革并评价其积极作用。(9分)
(2)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特点,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10分)
(3)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6分)
(4)某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清末“新政”学堂章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提供三种获取相关探究资料的方法(3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措施是?(?)
A.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
D.建立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关键是把握时间“1953~1956年”。整风运动在1957年;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建立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之时。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1954年的一届人大。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有这样一位人物,他是中国国家最高奖项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 年度的获得者,人们赞誉他的发明为 “第二次绿色革命”, 他的科技成果主要应用的领域是
A.航天
B.农业
C.工业
D.信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新中国科技的了解。由材料中关键词“第二次绿色革命”,可以知道指的是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的籼型杂交水稻。因此答案为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
(1)孔子的主张为何在当时不被统治者采纳?(3分)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董仲舒、朱熹是怎样“重新解说”孔子的?(4分)
(3)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怎样“重新评价”孔子?其目的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1)3分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孔子“仁”的主张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春秋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周王室衰微,恢复周礼的主张缺乏政治保障。
(2)4分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主张实行仁政;(2分)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儒家伦理道德是社会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2分)
(3)6分
康有为:认为孔子是改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2分)
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孔子是维护旧制度旧道德的工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目的是为了宣传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