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9-05-22 08:55:1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听者 ?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
(4)简要评价北魏孝文帝均田制的影响?
? ?



参考答案:(1 )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 )不能。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 )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 )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租调制
D.汉化政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
[? ]
A.减轻农民的负担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巩固北魏的统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重建北方小农经济的措施是
A.均田制和三长制
B.宗主督护和编户齐民
C.三长制和宗主督护
D.均田制和宗主督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安世的建议,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加强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实际控制,在486年建立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故答案选择A项。宗主督护是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实际已不复存在,各地豪强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占据有利地势筑坞立壁(见坞壁),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在宗主督护制下,各地宗主实际分割了国家大量的劳动力,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废除此项制度。故B、C、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经济上,实行均田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政府把一些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对社会秩序安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政治上,迁都洛阳和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两项措施均有利于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文化上,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下令鲜卑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同汉族通婚,这就从姓氏、服装、语言、婚姻等方面清除了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达到鲜卑族和汉族进一步融合的目的。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