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9-05-22 08:37:1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个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的原因所在。(2分)
材料二:孔子学说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是道家学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两家学说正好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儒家和道家是如何“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的。(2分)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3)根据材料三,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分)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2分)
材料四: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五: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4)根据材料四、五,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3分)
材料六: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
(5)材料六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2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2分)
材料七: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传习录》
(6)据材料七概括“良知”的内涵,(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1分)综合材料七、八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原因: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强调道德原则;提供一门官场哲学。
(2)儒家提倡“仁”“礼”“以德治民”;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和超然、潇洒的人生观。
(3)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没有,如法家用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的主张也被汉武帝融入其统治思想。
(4)材料四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五三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
(5)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
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6)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
认识: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为政治服务的一面;传统伦理道德不断传承发展;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糟粕等。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个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即可概括说明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孔子学说之后...因为这两家学说正好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并根据所学儒家的伦理道德原则和道家的思想主张即可说明儒家和道家是如何“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的。
(3)根据材料三“《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即可概括出董仲舒提出的主张。根据史实即可知晓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的政策。
(4)根据材料“统一思想,归本儒家...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即可概括出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不同的评价,结合历史背景即可分析其原因。
(5)根据材料六“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即可概括出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的新见解。主要从统治秩序、民族精神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6)根据材料七“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即可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7)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评价性认识。根据材料“...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可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存在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内容,一分为二地评价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09年全国卷二)1951年,美、英等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中国、朝鲜、越南被排斥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国拒绝在合约上签字。该和约的签订违反了
A.《联合国家宣言》
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
D.《波茨坦公告》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联合国家宣言》中规定“缔约国保证不同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大国的崛起有哪些共同因素?


参考答案:共同因素:建立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照搬别国发展模式。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在国家力量指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任意回答两个方面即可得2分)


本题解析: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0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儒者以“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易也。?
——汉初·司马谈《论六家要指》
材料二?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竞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追求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六艺卷帙浩繁,儒学太博而难以找到要点,用力多,而收效太少。儒学对于正君臣父子,别夫妇长幼尊的礼数,是任何一家都不能更改的。(2分)
(2)理想:治国、平天下。(1分)
原因:佛教、道教的冲击(宗教的冲击);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政治、思想环境的相对宽松,封建经济的较长的发展期,社会出现长期的相对承平状态;州县学的设立,书院的大发展,形成了一种鼓励读书,研究学问的风气;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3分,任答2点即可)
(3)君主政治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1分)(写出一点即可)
经济发展观: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1分)(写出一点即可)
特点: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批判性的继承。(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可以得出特点是六艺卷帙浩繁,儒学太博而难以找到要点,用力多,而收效太少。根据“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易也”可以得出特点是儒学对于正君臣父子,别夫妇长幼尊的礼数,是任何一家都不能更改的。
(2)理想: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找到理学家追求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二中的“要把清净寂灭究竞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这句话可以得出其政治理想是“治国、平天下”,由于“修身、齐家”属于个人理想,所以不能作为答案。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原因有佛教、道教的冲击;政治、思想环境的相对宽松,封建经济的较长的发展期,社会出现长期的相对承平状态;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等。另外结合材料二中的“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书院讲学”等信息可以得出两个原因,即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以及州县学的设立,书院的大发展,形成了一种鼓励读书,研究学问的风气。
(3)君主政治观: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只要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熟练,不难知道,是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经济发展观: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都可以得出,即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思想特点:可以结合儒家思想发展到明清之际的表现得出,即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批判性的继承。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表格:材料一? 1820-185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年份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20年
50
10
15-20
——
1840年
45
11
——
12
1850年
39
15
——
15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187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的分布(%)
年份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70年
32
23
10
13
1900年
20
30
7
17
1913年
14
36
6
16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总值指数(1913年指数为100)
年份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1913年
100
100
100
100
100
1946年
147.8
252.3
107.5
79.7
155.6
1973年
314.3
679.4
471.2
561.9
1736.7
1996年
468.9
1190.3
753.4
908.7
3702.8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教科书
以上三幅表格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状况。请回答:
(1)概括指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发生的三次重大变化。
(2)试分析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
(3)这些变化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19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经济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经济格局;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②原因:英国:世界贸易由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英国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美国19世纪末40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缓慢,丧失了世界工厂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采用新技术和垄断程度不断提高;一战和二战中美国大发战争财。多极化:70年代以后,美国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和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崛起③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美国积极参加欧洲事务,谋求世界霸权,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本题解析:本试题是跨度很大的试题,考查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政治格局,这里注意政治格局的含义是指重大的国家社会变动与变革。格局的变动很关键,因为涉及到后面的历史答题以及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