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2 08:07:45
1、选择题 孙中山抽印《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分发给同志,以鼓励发动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这是因为
A.李贽的作品强调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有利于反封建斗争
C.顾炎武的思想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D.黄宗羲的作品有反对专制暴君政治的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迷信与科学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迷信只是一种主观臆测,而科学则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观察之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其中“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谶纬之学又称符瑞文化,是继筮卜文化之后出现的企图沟通天人关系的又一学说,“其(谶纬)极端性既凸显了汉代思想博大吞吐的气势,又凸显了汉代思想拼凑杂芜的思想缺陷;既表现了汉人的自信与智慧,又表现了汉人的迷信与稚拙;既是色彩绚丽的时代画卷,又是黯然消退的过眼烟云。”
——徐兴无《谶纬文献和汉代文化构建》
材料二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动,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1)有人认为与筮卜文化相比谶纬文化有其进步意义,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的认识。(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要指出“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代表性理论成就,并简要评述《天体运行论》的历史地位。(8分)
参考答案:(1)①谶纬文化是以实际的天象、物变为观察评论的依据,而筮卜文化只是人为的主观活动与推测;②谶纬文化探索的是自然与人(社会)的互动关系,而筮卜文化只盲目服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③谶纬文化推动了科学与文化(天文观测、汉赋等)的发展,而筮卜文化只能导致迷信的蔓延;④谶纬文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的专制统治,而筮卜文化只是君主统治的工具。(8分)
(2)成就: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
评述:①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科学的开端;②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③受时代局限,他对宇宙的认识还是有限的、不完整的。(8分)
本题解析:(1)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概括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 “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纬之学又称符瑞文化,是继筮卜文化之后出现的企图沟通天人关系的又一学说”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谶纬文化的概念、谶纬文化主要目的以及作用等角度阐述看法。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并结合所学进化论作用来列举成就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评述《天体运行论》,积极可以从“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科学的开端,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的角度分析;消极可以从时代局限性角度作答。
考点:近代自然科学成就·经典力学·哥白尼学说;近代自然科学成就·生物学·进化论;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共同用意在于( )
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祗
C.宣扬君权神授
D.报答天地之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BD项为表面现象,也不是共同用意;从题干中的“天命以为王、报群神之功”分析可知,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昭示天下权力的合法化, 宣扬君权神授,C项正确。
考点:董仲舒新儒学内容
点评:本题以君权神授之思想主张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
A.孟子的“仁政”
B.黄宗羲的“人民为主”
C.朱熹的“存天理”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亦何益哉!”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的表述均与题干材料意思不相符合,排除ABC三项。D项“经世致用”即能够体现题干“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7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
康有为在1902年指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中国所以“败弱”,原因在于“官代民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
梁启超认为,“抑民权之有无,不徒在议院参政也,而尤在地方自治,地方自治之力强者,则其民权必盛,否则必衰”。
某留日学生则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地方自治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马小泉《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三人对地方自治问题论述的不同角度,并概括由此反映的时代背景。(10分)(请勿在此作答)
材料二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8分)
(请勿在此作答)
材料三 而儒家以孝弟二字为二千年来专制政治、家族制度联结之根干,贯彻始终而不可动摇。使宗法社会牵制军国社会,不克完全发达,其流毒诚不减于洪水猛兽矣。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一九一五年七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表格(9分)
背景 | 主张 | 评价 |
(请勿在此作答) | 儒家思想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批判儒家思想。 | (请勿在此作答) |
参考答案:
(1)角度:康有为:地方自治是强国之道,立国之本。(2分)梁启超:地方自治是伸张民权的基础。(2分)留日学生:地方自治是发展民族工商实业、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保证。(2分)
背景: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严重;(1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分)主张变法强国,(1分)实业救国。(1分)
(2)8分
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
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
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示例: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 从题目所给的材料来看,在 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 救民族危亡;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式有 其合理性。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壮大发展;政治上,反专制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的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3)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2分);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2分)
评价: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3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概括能力。康有为认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由此康有为认为地方自治是强国之道,立国之本。梁启超认为“民权之有无”“ 尤在地方自治”,即地方自治是伸张民权的基础。留日学生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即地方自治是发展民族实业、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保证。关于时代背景,可结合维新变法运动来说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面对日益严重的中国民族危机,主张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实业救国。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所学知识,运用史料多角度多侧面辩证思考、论证、评析史学观点的能力。这类问题一般分成三步:第一步亮明观点(你对材料观点的认识或态度),第二步根据材料或结合所学对材料的观点进行论证(赞同材料观点的),或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不赞同材料观点的),第三步通过论证得出相应的结论。在论证时应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做到史论结合,有观点有论据有结论。
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论证西方文明的进步性和扩张性;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和顽固性保守性,缺乏变革的内动力。中国近代每一次大的变革几乎都发生在西方侵华(冲击)后,中国人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先进的西方文明学习的过程证明了“冲击—反应”模式。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3)本小问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背景以及影响。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但是袁世凯独裁复辟;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但袁世凯的封建独裁和卖国行为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临时约法》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在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号召下新文化运动兴起。材料中吴虞认为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予以反对,因此关于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评价可结合吴虞的主张回答: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考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派的主张;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