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孙中山》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5-22 07:51: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主要新在
A.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B.提出了国民一律平等的要求
C.提出了平均地权的要求
D.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1922年,印度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走向低潮,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英国殖民当局的镇压
B.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自相矛盾
C.国民大会党孤军奋战
D.国大党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22年,印度人民的斗争已超出了甘地所规定的非暴力的范围,甘地宣布停止运动,从而使印度反英斗争走向低潮。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族主义?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民权主义?……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8分)

?
因袭
规抚(汲取)
创获
民族主义

?

民权主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主张: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③考试、监察(纠察)二权。④三权分立原则。⑤五权宪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
(2)原因: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中第一小问填表格,民族主义从材料一中“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的信息来填写;民权主义从材料二中“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采直接民权之制”并结合所学进行填写。
第(2)文中从材料二中“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并结合所学从从接受传统教育的途径以及后来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
A.没有反映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
B.没有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C.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
D.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1905年夏,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这表明孙中山
A.认识到清朝的覆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B.已感到建立统一资产阶级政党的迫切性
C.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公认领袖
D.看到了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孙中山认识到革命力量须有所联合,分散的革命力量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所以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同盟会是当时几个主要的革命团体组成的,由此可以推知此时同盟会尚未成立,所以C项错误。D项内容与材料内容明显相反,故答案选择B项。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