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2 07:35:25
1、判断题 唐代有位和尚作了一首偈说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认为佛并不存在于尘世,而是在人心里,心外无佛,我即是佛,只要有诚心,谁都可以立即成佛。他所提倡的就是所谓的「顿悟」说。这位和尚是
A.唯识宗的玄奘
B.天台宗的智顗
C.禅宗的神秀
D.禅宗的慧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干是慧能所做偈,他主张顿悟,心外无物。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的含义是
A.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
B.认为人的知识越多品德越高尚
C.道德知识仅适用于理念世界
D.道德的标准是因人而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极力 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A.顾炎武
B.张载
C.李贽
D.王阳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材料大意:心向善,存良知,凡人也可成为圣贤。故属于心学的思想体系,顾炎武和李贽不是心学派别,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其名言。心学在明清时期产生。故选D
点评:本题抓住材料中关键词“心存良知”理解材料的大意,也要求学生对选项中四个人物有所了解和掌握。本题既考查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考查了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还可考查“发明本心”等心学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的道理?
参考答案:
1911年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被迫声明“严守中立”,但又扣留汉口、长沙、上海等地的海关税收,送给清政府,企图从经济上扼杀革命。帝国主义选中袁世凯作为新工具,迫使清政府任袁为内阁总理;帮袁策划南北“和谈”,诱使革命派妥协,1912年袁当上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帝国主义积极扶植袁世凯,1913年五国银行团借款给袁作为镇压革命势力的军费;在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当上了正式大总统。
历史告诉我们: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殖民地,总是要勾结和扶植中国的反动统治集团,来破坏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所以,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不但要推翻本国反动统治阶级,而且必须同时打倒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本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史实熟练把握的程度和运用基本史实分析说明问题和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第一问实际是从列强侵华史中截取与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的一段,因而必须明确侵华不仅包括经济、军事侵略,还包括政治侵略。第二问思维力度大,要求从必然规律中归纳和概括出历史过程的基本原因和经验,要从多角度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历史学家钱乘旦说:“一个人,在宏大历史体系中他是政治家、英雄,功勋卓著;在社会生活场面中他只是一个男人……在女性主义解释体系中他是男性话语霸权的典型代表,是暴君。”这段话最能表明
A.历史解释体系的多元化
B.历史解释具有随意性
C.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D.历史人物的可塑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D不对,研究历史应是以客观史实为依据,论从史出;C不对,从题干“在宏大历史体系中他是政治家、英雄”“在社会生活场面中他只是一个男人”“在女性主义解释体系中他是男性话语霸权的典型代表,是暴君”体现了从不同角度研究历史人物,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选A。
点评:高考命题在近年来体现出了新的动向,新史观在命题的命制中常有体现,这对高考复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高考复习中体现这一要求,成为现在高考复习中的新命题。因此要注意从多元史观的角度解读历史。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