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十)

时间:2019-05-22 07:30:4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是美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使用过的国旗,其中美国独立战争初期使用的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时的美国国旗,称为大陆彩色旗,即是A项;1777年6月14日由大陆议会正式批准的第一面正式国旗是星条旗,即是B项;1878年使用的美国20星国旗,即是C项;现在美国国旗(50星),即是D项。故答案选择B项。
点评: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是教材中的隐性知识点。16世纪前后,人类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17、18世纪,世界历史继承了前一时期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三次重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是以反对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为目的。它通常是以资产阶级夺取政权而告结束,其结果是以资产阶级专政代替地主阶级专政,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西学一直存在争论。以下是其中的三种观点:
甲: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乙:认为甲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丙: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4分)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5分)
(3)指出材料三中甲、乙、丙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3分)
(4)通过对以上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2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重视教育的作用。(4分)
(2)相同点:批判君主专制统治。(2分)
原因: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黄宗羲等思想家代表地主阶级,提不出心的社会方案等。(3分)
(3)甲:只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不学其制度。
乙:不仅学习西方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学习西方)。
丙: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传统文化。(3分)
(4)结论:要把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相结合(或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合作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等)(2分)


本题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智’(智慧)”“ 三种美德”“道德就是知识”“美德由教育而来”等信息可归纳出两者的相同点为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重视教育的作用。
第(2)问,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及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可得出中外启蒙思想家们都批判君主专制统治;第二小问原因可以联系明清时期中国的时代背景,从经济、思想文化、政治等领域分析归纳即可。
第(3)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归纳信息的能力。甲“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可得出其提出只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不学其制度;乙“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既要学习技术,也要学习制度;丙新文化运动期间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全盘否定,而肯定西方文化。
第(4)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探究归纳分析的能力。解题时注意“人类不同文明”,结合上述题目的分析可以得出,对待不同文明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文化和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宋明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A属于是统治者的治国思想;B是体现天人合一,D强调学问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只有C符合题意,因为宋明理学强调伦理纲常、忠孝仁义以维护统治秩序。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孔子与宪法,渺不相涉者也。吾今于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然于怪诞标题之前,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现。……怪诞之事实者何也?刑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逋为修身大本”之事是也。
——引自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材料中的“怪诞之事实”发生在谁统治时期?
A 孙中山? B 袁世凯? C 段祺瑞? D 蒋介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在以上四人中,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是袁世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刊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依据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两个重大外交历史事件: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分析选项, A、B、C项说法与史实相符,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应排除;D项“权宜之计”说法错误,所以应选D。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