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9-05-22 06:59:0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来源于战国时期的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战国时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秦始皇根据其政治理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故选C。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点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基础: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南怀瑾在《谈历史与人生》中认为“儒道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的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理念。”下列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
A.极力盛赞儒家文化对塑建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B.崇尚道家自然本真,注重个人内在精神境界的升华及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C.认为儒道两家的文化离异而对立,但又相互补充而协调
D.儒道两家的文化有独特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但扬儒抑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儒道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说明了儒道两家的文化离异而对立,‘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又说明了儒道相互补充而协调。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孟儒学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与董仲舒的伦理思想是对他们生活时代所提出的挑战的回应。……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以及血缘关系的淡化,贵族间攻伐、僭越之事屡有发生,出现了孔子所谓“礼崩乐坏”的天下大乱的局面。董仲舒生活在西汉鼎盛的汉武时期,虽然那些“自为法令、拟于天子”的势力迭遭打击,但尚未彻底铲除而继续威胁着皇权的巩固。另一方面,小农也面临着被兼并而破产的境地。某些封建官僚贵族“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使劳动人民“日削月胺、寝以大穷”。
——马国华《孔子与董仲舒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三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孔子与董仲舒的“生活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并以此说明两位思想家作出“回应”的各自的目的。(5分)
(2)据材料二,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3分)
(3)据材料三、四,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别指出其目的。(4分)


参考答案:
(1)挑战:春秋时代: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或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1分)汉武时期:皇权受到威胁;小农破产。(2分)目的:孔子:恢复礼乐制度。(1分)董仲舒:维护皇权和小农经济。(1分)
(2)途径:通过自身努力;宽容待人;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3分)
(3)材料三思想:天人感应。(1分)目的:用上天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1分)
材料四思想: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分)目的: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1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因此根据材料中“王室衰微”“贵族间攻伐、僭越之事屡有发生”“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出现了礼崩乐坏”等信息可知孔子的面临的时代挑战是:春秋时代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或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董仲舒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继续威胁着皇权”,经济上“小农也面临着被兼并而破产的境地”,由以上信息概括得出:汉武时期:皇权受到威胁;小农破产。关于二者回应的目的:必须并结合二者的主张和时代挑战来回答。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董仲舒则是要加强皇权,实行仁政,保护小农经济。
(2)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阅读理解能力。通过“为仁由己”“ 我欲仁,斯仁至矣”可知一定要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知应推己及人,宽容待人;而“克己复礼为仁。”则是要求克制自己的言行,合乎礼的标准和规范。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根据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三中董仲舒把君王统治、民生等与灾变同具有意志的上天联系在一起,可知为“天人感应”。其意在通过上天的权力平衡至高无上的皇权,使其有所惧而勤政爱民,实行仁政。依据材料四中董仲舒认为百家观点不同,应该将其统一,推崇儒家可知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正因为适应了加强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汉武帝接受了其建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一书指出“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该材料说明
A.天象记录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
B.天象变化体现君权神授思想
C.天象记录与历法制定密切相关
D.天象变化体现天人感应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可以看出天象记录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所以答案选A。
考点:研究历史·历史研究·史料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2011年1月11日上午,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塑像在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落成。国家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缅怀和表彰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
B.纪念和肯定孔子在文化上的成就
C.宣传和实践儒家学说的政治主张
D.弘扬和体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