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2 06:59:01
1、选择题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来源于战国时期的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战国时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秦始皇根据其政治理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故选C。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点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基础: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南怀瑾在《谈历史与人生》中认为“儒道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的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理念。”下列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
A.极力盛赞儒家文化对塑建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B.崇尚道家自然本真,注重个人内在精神境界的升华及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C.认为儒道两家的文化离异而对立,但又相互补充而协调
D.儒道两家的文化有独特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但扬儒抑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儒道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说明了儒道两家的文化离异而对立,‘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又说明了儒道相互补充而协调。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孟儒学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与董仲舒的伦理思想是对他们生活时代所提出的挑战的回应。……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以及血缘关系的淡化,贵族间攻伐、僭越之事屡有发生,出现了孔子所谓“礼崩乐坏”的天下大乱的局面。董仲舒生活在西汉鼎盛的汉武时期,虽然那些“自为法令、拟于天子”的势力迭遭打击,但尚未彻底铲除而继续威胁着皇权的巩固。另一方面,小农也面临着被兼并而破产的境地。某些封建官僚贵族“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使劳动人民“日削月胺、寝以大穷”。
——马国华《孔子与董仲舒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三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孔子与董仲舒的“生活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并以此说明两位思想家作出“回应”的各自的目的。(5分)
(2)据材料二,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3分)
(3)据材料三、四,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别指出其目的。(4分)
参考答案:
(1)挑战:春秋时代: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或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1分)汉武时期:皇权受到威胁;小农破产。(2分)目的:孔子:恢复礼乐制度。(1分)董仲舒:维护皇权和小农经济。(1分)
(2)途径:通过自身努力;宽容待人;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3分)
(3)材料三思想:天人感应。(1分)目的:用上天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1分)
材料四思想: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分)目的: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1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因此根据材料中“王室衰微”“贵族间攻伐、僭越之事屡有发生”“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出现了礼崩乐坏”等信息可知孔子的面临的时代挑战是:春秋时代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或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董仲舒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继续威胁着皇权”,经济上“小农也面临着被兼并而破产的境地”,由以上信息概括得出:汉武时期:皇权受到威胁;小农破产。关于二者回应的目的:必须并结合二者的主张和时代挑战来回答。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董仲舒则是要加强皇权,实行仁政,保护小农经济。
(2)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阅读理解能力。通过“为仁由己”“ 我欲仁,斯仁至矣”可知一定要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知应推己及人,宽容待人;而“克己复礼为仁。”则是要求克制自己的言行,合乎礼的标准和规范。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根据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三中董仲舒把君王统治、民生等与灾变同具有意志的上天联系在一起,可知为“天人感应”。其意在通过上天的权力平衡至高无上的皇权,使其有所惧而勤政爱民,实行仁政。依据材料四中董仲舒认为百家观点不同,应该将其统一,推崇儒家可知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正因为适应了加强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汉武帝接受了其建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一书指出“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该材料说明
A.天象记录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
B.天象变化体现君权神授思想
C.天象记录与历法制定密切相关
D.天象变化体现天人感应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可以看出天象记录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所以答案选A。
考点:研究历史·历史研究·史料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2011年1月11日上午,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塑像在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落成。国家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缅怀和表彰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
B.纪念和肯定孔子在文化上的成就
C.宣传和实践儒家学说的政治主张
D.弘扬和体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