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2 06:12:30
1、判断题 1912年、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状况
行?业 | 1912年 | 1920年 | 平均年增长率(%) | |
棉纺织业 |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 509564 | 1598074(1922年) | 12.1 |
机器面粉业 | 华商厂产量(万包) | 1966(1913年) | 8316(1921年) | 19.8 |
电力业 | 华商厂发电容量(千瓦) | 12013 | 29602 | 11.9 |
机械采煤业 | 华商矿产量(吨) | 416558 | 3279757 | 29.4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的解读,准确的是
A.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取代了政协制度
B.各少数民族人民据此在5个自治区普选一届人大代表
C.《共同纲领》在此时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D.此规定说明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时间“1953年3月”出发可以判断当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未召开(1954年),所以A B两项表述不合史实,D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在中国确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表述错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只能,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在当时时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故答案选C项。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三项,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在这三项制度中最为基础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题考查的是政协的发展过程中只能的转变,即由原来的代行人大转变为人大建立后的参政议政职能和统一战线组织。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体现了
A.男女平等
B.文明卫生
C.民主科学
D.自由、平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以下是雍正帝关于垦荒的两道上谕:
材料1? 1729年,雍正帝指出:“向来开垦之弊,自州县以至督抚俱需索陋规,致垦荒之费浮于买价,百姓畏缩不前,往往膏腴荒弃,嗣后各省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亦不得阻挠。”
——《世宗宪皇帝圣训》卷25
材料2? 1735年,雍正帝下令指出:“各省开辟荒地……其中多有未实,或由督抚欲以广垦见长,或由地方有司欲以开科之多迎合上司之意,而其实并未开垦,不过将升科钱粮飞洒于见在地亩之中,名为开垦,实则加赋,非徒无益于地方,并贻害于百姓也。”?——《皇清文献通考》卷4
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到雍正时清初的垦荒中出现了哪些不良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反映清初垦荒中存在哪一弊端?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评价雍正帝的垦荒措施。
参考答案:
(1)不良现象有:垦荒费用高于地价;百姓对垦荒畏缩不前;肥沃的土地被抛弃。原因是垦荒过程中对百姓进行勒索。
(2)官吏谎报垦荒数目,把增加的征税数额分摊到垦户头上,加重了垦荒农民的负担,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是清政府把开垦荒地的成绩作为对地方官吏奖励的标准,某些官员为了升官发财,故意谎报垦荒数额。
(3)雍正帝重视垦荒,有利于农业发展,应给予肯定。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围绕雍正帝时在垦荒问题上的不良现象组织材料。答题时首先应阅读材料,提取不良现象的表现、原因等有效信息,注意材料中给定的新情景——清初作为休养生息政策的垦荒在个别地方官吏的破坏下,变成贻害百姓的政策,本题答题要联系教材中清初的经济政策,但要灵活结合材料。回答第三问时,注意问题的落脚点落在雍正帝身上,所以可以从正面肯定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隆庆六年(1572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在经济方面改革赋役制度,于万历九年(1581年)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 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与原来的赋役制度相比,一条鞭法有如下的几个特点:
首先,赋役合并征收。即“总括一州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明初的赋役制度,在田赋方面有夏税,有秋粮;在役法方面,有里甲,有均徭,有杂役,而且役目繁多;还有土贡方物等的征派。一条鞭法除繁趋简,使民人易于知晓,“里胥无由飞洒,奸豪无从规避”。
其次,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原来赋与役各有其特定的征派对象,赋由田地出,役向户、丁派。一条鞭法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征派办法,将部分徭役负担转嫁到田亩中去。即赋税仍按田亩征收,而徭役则由原来的按户、丁征派,改变为按丁、田征派,所谓“通计一岁共用银若干,照依丁、粮编派”。……即令在人口大量逃亡的情况下,明政府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丁银的收入。同时,这种办法对那些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也可以减少一些负担。
再次,在法定意义上取消力役,实行雇役。……雇役制度的确立,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松弛。
再次,田赋“计亩征银”。赋役征收的货币化,是明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促进了明代后期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赋役银征收由地方官直接办理。这既减少了赋役征收的层次,提高了征收效率。同时也可以使人民在交纳赋役银时少受一层克扣和剥削。
——一魏千志《明清史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据材料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一条鞭法推行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分析一条鞭法产生的影响是什么?(9分)
参考答案:
(1)土地兼并,政府收入减少;社会矛盾尖锐,政府统治危机;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4分)?新航路开辟,白银大量流入;(2分)?
(2)税种简化,使民人易于知晓,防止官吏盘剥,减轻农民额外负担;(2分)
丁役负担摊入田亩,政府从掌握田地的地主手中增加税收。对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减少一些负担。(2分)
赋役征收的货币化,促进了明代后期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商品生产、货币流通,资本主义萌芽)(3分)
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