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6 09:27:28
1、选择题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情况可能是 ( )
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
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
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
④如果你考试合格的话,可以到政府任职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儒学的状况。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得到极大发展,处于独尊地位,当时不可能学习法家经典,故①是不可能遇到的状况。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其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材料二 “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体现了朱熹的哪一观点?根据材料信息,对此作简要解释。
(2)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相比,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1)格物致知。通过接触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感悟。
(2)“穷理”,朱熹把认识“理”作为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
(3)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突出特点是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心学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可知材料所述为朱熹的格物致知;依据材料和所学,其主张要加强个人的学习和实践,在学习和实践中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通过学习和观察来达到明理的目的,所以有他主张通过接触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感悟。
(2)依据材料“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学习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以达到明理,所以朱熹认识事物的终极目的为“穷理”,朱熹把认识“理”作为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
(3)依据材料“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可知王阳明的观点为致良知,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心学的特点为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心学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明朝天顺年间,山西的一个正五品官员刘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
材料三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