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3-16 09:25:0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870-1900年世界五大国在世界制造业产品中的比例(单位:%)

年代?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
31.8
23.3
13.2
10.3
3.7
1881-1885
26.6
28.6
13.9
8.6?
3.4
1896-1900
9.5
30.1
16.6
7.1
5.0
导致英国在世界制造业产品中的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发明较少
B.工业发展较早,设备改造难度大
C.殖民地广阔,技术改造缺乏动力
D.垄断资本家将资金多投资于信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表格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对表格数据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图表中可以知道英国制造业产品所占份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居世界绝对的领先地位,到20世纪初,降到了世界第三位。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局面呢?四个选项中A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发明多少不能决定制造业产品所占份额、D与史实不符,B项是客观原因,但英国有资金,只要有决心完全可以设备改造。关健是英国殖民地广阔、即使技术水平不高也能获取巨额利润,缺乏技改动力。最终导致了这种结果。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成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阴阳合历”、“平权”,而阳历就是中华民国规定的公元纪年,故本题选C项。A项并未改变封建的思想;B项未做到平权;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中共成立的相关情况。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新思潮也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以文件的方式废除了旧的礼仪,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二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是:
①美国的扶持 ?②民主化的改革
③日本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④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购军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下列观点与此相似的是
A.“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涂之人可以为禹”
D.“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原文大意“没有怜悯伤痛的心,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憎恶的心,不能算是人” 。这体现了孟子的性善论。 A出自荀子的性恶论;C是说“ 路上的普通人可以成为禹。也就是说通过教育,人人可以成为大禹那样的圣人”,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D是强调讲求诚信;B是指“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与孟子的性善论一致。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人处于今日的恶劣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许多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 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五 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导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4分)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一,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2分)
(4)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蒋坚持反共,准备反攻大陆;材料二中周主张平等协商,和平统一。因为蒋代表反动腐朽的国民党政府,周代表人民政府。
(2)蒋介石打算反攻大陆而蒋经国竭力保台。
(3)平等会谈,不可让外国插手。后又提出“一国两制”。
(4)中华民族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只要双方都捐弃前嫌,以民族利益为重,总能达成共识。两岸关系的改善,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民族的全面振兴,一定能够实现!


本题解析:(1)不同:由材料一中的“反攻大陆”、“反共抗战,复国建国”可以得出蒋介石对台海关系的态度是坚持反共,准备反攻大陆;由材料二中的“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可以得出周恩来主张平等协商,和平统一。原因:则需要考虑双方所代表的利益,蒋代表反动腐朽的国民党政府,周代表人民政府。
(2)变化:由材料一的“反攻大陆”、“反共抗战,复国建国”可以得出蒋介石对台海关系的态度是坚持反共,准备反攻大陆;由材料三中的“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可以推知蒋经国的打算是保护台湾,自卫和生存。其变化自然就可以得出了。
(3)“适当方式”:由材料四中的“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可以得出。发展: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只要基础知识比较熟悉,不难得出在前边所述基础之上,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4)认识:由材料四可以看出大陆政府主张“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而材料五选自台湾《中国导报》,其中的“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则体现了台湾媒体的愿望与主张。综合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相关认识。所以回答需要紧扣材料。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