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3-16 09:24:4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做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斯派克曼指出:“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命运。”这里的“边缘地带”几乎包括了整个中东地区和巴尔干地区。
材料二?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总统萨达特考虑如何尽早收复西奈半岛的广阔国土。。。。。。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也许就在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从一开始就没能建立起最起码的信任,整整两代人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把对方作为不共戴天的敌人。
材料三? 2004年,以色列炸死了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和新领导人兰提斯。随后哈马斯对以色列军民发动了一系列袭击,而这种互相报复的行动,在中东地区已经成为难以解开的怪圈。
2011年伊始,中东一些阿拉伯国家政坛出现动荡,冷战结束以来中国最大的一次撤侨达到3.3万人的撤离规模,。。。。。。从中国动用的国际力量看,利比亚周边国家希腊、埃及、保加利亚、突尼斯等国都对中国的公民撤离给予相应的帮助。希腊总理还亲自指示妥善安置,动员7艘船将中方1.4万人接到克里特岛,并为23班包机提供中转加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初期,为控制巴尔干,哪些大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2分)造成怎样的后果?(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埃及总统萨达特的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2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有哪些?(5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顺利撤侨的原因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5分】
(1)国家:?俄国和奥匈帝国;(2分)?后果: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分)
(2)调整:埃及与以色列谈判,开启了中东和谈之门。(2分)
(3)因素:彼此间的分歧;大国的插手;地区极端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分子的威胁。(5分)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周边国家的配合。(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凡真正知道善恶对错之人,必然行善,凡作恶者皆因无知。”该名言出自(?)
A.梭伦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伯利克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反复出现“善”、“恶”,强调道德的作用。而且材料还在说知道善恶对错的人会行善,反之则因为无知,恰恰符合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主张,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53年5月,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要办重点中学”,全国共确定重点中学194所。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二届人大会议上所说:“首先集中较大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以便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迅速促进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提高。抓住重点,带动一般,是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
A.精英教育的价值取向
B.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
C.教育政治化倾向明显
D.忽视义务教育的普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以便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才是本题的题眼,“培养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精英教育”,所以本题答案是A.精英教育的价值取向?。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在学理上,柳宗元认为佛“不与孔子异道”,佛教是不应排斥的。他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所谓“合”,柳宗元给出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是佛家之戒律与儒家之礼仪相近,二是释氏重孝,更是与儒家相通。因此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30分)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系富贵好善,仰体天父、天兄圣心者,题缘而成其举。立医师,必考取数场然后聘用,不受谢金,公义者司其事。……兴跛盲聋哑院。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鼓乐书数杂技,不致为废人也。……兴鳏寡孤独院。准仁人济施,生则教以诗书各法,死则怜而葬之。因此等穷民,操心危,虑患深,往多有用之辈,不可不以恩感之也。
材料三: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四:“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回答下列问题: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出自何处(2分)?该材料主张的社会福利在筹办方面有何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三,在举办社会福利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哪些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14分)
(4)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6分)


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2分)
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4分)
(2)洪仁玕的《资政新篇》;鼓励私人参与。(4分)
(3)主张: 社会福利制度化;推行义务教育;实施医疗保险;实施养老保险 。(8分)
特点:,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2分)
思想根源:继承了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4分)
(4)发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