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6 09:15:13
1、判断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以下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 )
A.你是山东大学的历史教授,却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
B.作为一名大学生,整天坐在教室里安静读书
C.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参加7月8日的高考
D.大学扩大招生规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98年,有一机构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占89%。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
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提出“三个面向”;④提出“教育大革命”?
[?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焦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及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 ]
A.文化教育的重心的转移 ?
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
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地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材料二?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中关于教育对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可用我国经常使用的哪些宣传口号来形容?
(2)邓小平和江泽民论证教育重要性的逻辑思路是否相同?试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等。
(2)基本相同。两人基本上是按如下的思路加以论证的。大前提:国力强弱,社会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小前提: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教育;
结论:教育是根本大计。
对策:教育应优先发展。
本题解析:该题第(1)问属常识性题目,如果对社会缺乏了解或阅读面较小,不易作答,而第(2)问则需仔细阅读材料,然后慢慢理清思路才能加以比较。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