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6 09:05:20
1、判断题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华文明的手段比较单一
B.“文明的撞击”是指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
C.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和扩张是近代中华文明压力的来源
D.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给中国既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史料,理解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18世纪末叶以后”可判断出西方是工业文明,对华夏的农业文明的冲击,也给近代中中国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使蒙昧中的中国人,开始思想启蒙,给中国带来了动力,由此分析可知BCD的表述符合材料,而A的表述语题意不合,因此A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是指? ( )。
A.西方国家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B.中国经济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C.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逐渐分离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其“解体”指的是随着外国商品输入的冲击,家庭手工业破产,打破了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的结合,自给自足不复存在,因而必须与市场联系,同时也出现了自由劳动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有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 )
A.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B.主要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C.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相互依存
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扩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离开对方而独立生存,选C。其余选项在题干中没表现。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提出“致良知”学说,认为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的思想家是
A.“二程”
B.朱熹
C.王守仁
D.王夫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提出“致良知”学说的是王守仁,是陆王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故选C。AB是程朱理学的代表;D项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主要反对宋明理学。
点评:王守仁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宋明理学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这反映出?(?)
A.皇权至高无上
B.皇位不可僭越
C.皇帝独尊
D.宗法制无孔不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于皇帝制特点辨别。皇帝制的特点:皇权至上、皇帝至尊、皇位世袭。显然题干中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属于皇帝独尊,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