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3-16 08:25:2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二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三 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2分)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三中“理性”与材料一中“天理”有何区别?(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二,在反封建的主张和作用方面有何异同?(8分)


参考答案:(1)佛教和道教的思想。(2分)
关于宇宙本原,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关于认识论,二程主张“格物致知”(外求),王阳明强调“致良知”(内省)。(4分)
(2)材料一中“天理”是封建等级秩序(封建伦理道德),材料三中的“理性”指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2分)
(3)共同点:都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抨击;都对后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影响。(2分)
不同点:
材料二没有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3分)
材料三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提供了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3分)


本题解析:(1)结合教材内容可以知道宋明程朱理学糅合了佛道两家思想,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其实就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结合教材知识点回答即可;(2)材料三中的“理性”是启蒙运动思想的核心,直接回答即可,而材料一中的“天理”是指“理学”中的核心观念,二者的区别即是含义有根本不同;(3)材料三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的主张,而材料二是中国明清之际的儒家的新思想,要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就要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比较,即相同点有哪些,主要不同点(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考点:中西思想文化比较
点评:思想文化的比较是历史比较类问题难度最大的一种形式,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本题即是最好的反映和说明,希望引起关注。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80年代末开始,我国兴起了“装修热”,这一潮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建筑工艺的发展
C.中国建筑与世界接轨
D.中国的消费过热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列论述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   (    )
①以弱胜强    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③敬鬼神而远之 
A.①②
B.①
C.②
D.①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主张与学派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万物虚无、祸福相倚—道家  ②天行有常、民贵君轻—儒家
③今必胜昔、以法治国—法家  ④非攻兼爱、节用尚贤—墨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