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唐太宗》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3-16 08:23:0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贞观长歌》是我国当代著名电视剧,塑造了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开国功臣魏征、房玄龄等杰出人物形象。下列有关虚拟景象,有可能出现在该电视剧中的是
[? ]
A.唐太宗聚精会神阅读《西游记》
B.御书房里悬挂着《清明上河图》
C.宰相房玄龄用楷书撰写政事奏折
D.魏征高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罕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嘹望新闻周刊》
材料二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材料三 清朝前期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包南海诸岛。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列举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帝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贞观长歌是最近中央电视台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是?
[? ]
A.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B.唐玄奘西行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在西域设立北庭都护府



4、判断题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耳目股肱,寄于卿辈。”“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
材料二:唐太宗的家族本身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典型,他的祖母、母亲、妻子都是鲜卑族人。特别是由于唐太宗具有远见卓识和杰出的才能,能够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远利益和边疆安定考虑问题,因而他比以往任何封建帝王都懂得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以仁义取信于各民族,不轻易诉诸暴力。这就是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实行的民族接近政策即怀柔政策。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怀柔政策”的主要表现。唐太宗的做法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的下列做法能体现该认识的是
①发动玄武门之变②轻徭薄赋③慎用刑罚④推行均田制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