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6 08:11:12
1、判断题 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①实现国共合作 ②领导北伐战争 ③决定“以俄为师” ④颁布《临时约法》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处理印度事务的国务大臣在1917年宣布,政府的政策是“逐步建立自治机构”和增加负责岗位上的印度人,但随着战争的结束,人们日益清楚看出,这样的改革将缓慢得难以忍受。……镇压代替了缓慢的自治进程,终于导致1919年达到顶点的阿姆利则血案。
材料二?甘地多次发起进一步抵制英国货的运动,这些运动抓住了群众的情绪,有助于吸引更多追随者。他号召印度人只穿用他们自己的传统手工布做的衣服,只要可能就自己用棉花纺纱织布,纺车成了与5000年印度历史联系的民族主义象征。
材料三?在第二次不合作运动中,甘地精选了2500名志愿者步行向丹地盐场进军,这些赤手空拳的志愿者面对殖民者的警棍和铁棒,毫无惧色,一批人被打倒在地,另一批又挺身而上,仍保持着原来的队型。在第三次不合作运动中,不仅甘地和国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逮捕,而且还有大批民众陆续被捕入狱。仅在1941年上半年,被捕人数就达2万多,这些以甘地精神武装起来的“坚持真理者”,手持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视死如归,脸不变色心不跳地走进监狱。
材料四?尼赫鲁在评论甘地时说:“我从未见到一个人具有比他更完美的正派和更坦率的真诚,也从未见到一个人比他更讨厌自私、傲慢、机会主义和个人野心。……为了一个伟大的事业在他领导之下同他一道工作,是我们毕生最高的特殊荣幸;对我们来说,他代表着印度的精神和光荣。
——材料一、二、四均引自(美)罗兹·墨菲《亚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甘地领导的斗争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掀起的?(4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甘地倡导的“土布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4分)
(3)结合材料三,指出甘地领导反英斗争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操作上的要求。(4分)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甘地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
参考答案:(1)一战结束后,英国殖民当局的改革过于缓慢;英国殖民当局继续实行高压政策(或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4分)
(2)打击英国殖民经济;维护印度民族经济;发动了印度民众;增强民族意识。(4分,举出其中任意两点皆可)
(3)非暴力(2分);操作要求:以忍耐、服从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对抗镇压;采取和平合法手段进行斗争(2分,写出其中任意一点皆可)
(4)甘地正派、真诚、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具有人格魅力;他信念坚定,绝不屈服;他淡薄名利,不顾个人安危,毕生精力奉献于印度民族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分,举出其中任意两点或言之有理皆可)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表述了两方面的含义,将其概括出来就是背景;(2)将材料二中的文字“发起进一步抵制英国货的运动,这些运动抓住了群众的情绪,有助于吸引更多追随者。”概括出来即可;(3)联系所学的知识结合材料三中的内容可以得出其指导思想是非暴力与不合作,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这中思想在操作中的特点是不与统治者合作,不向统治者屈服,采用和平的手段逼迫统治者屈服;(4)结合材料四中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以归纳概括出甘地的高尚品质。
点评:高考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甘地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其独特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方面,学生对此疑惑众多,其实“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中“非暴力”和“不合作”是平行关系,“非暴力”和“不合作”也是斗争方式体现出的特点,这一思想可以在最大限度内减少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损失。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见于中国之政体不合于时势之所需,故欲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
——孙中山1896年《伦敦蒙难记》
材料二?革命、保皇两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互相冲突,互相水火,非一日矣。
——孙中山1900年《敬告同乡书》
材料三? 1924年孙中山在回顾辛亥革命教训时提到,南京政府成立后,迫于形势,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媾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回答: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孙中山上述思想主张或认识。(13分)
参考答案: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通过改良道路摆脱民族危机,孙中山最初支持此主张。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通过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孙中山积极倡导革命,并领导了辛亥革命。后来他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同中共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有了较准确的认识。孙中山能根据客观形势变化,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愧为一个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
本题解析:19世纪末,康梁维新勃兴于神州大地,孙中山赞成其改良主张,但是改良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孙中山先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决意革命;辛亥革命屡遭挫折,使孙中山先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单靠国民党一党之力革命难以成功,而中共的成立,苏联的帮助,使孙中山先生清醒认识到中国的性质及革命方向,可见孙中山先生是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是与时俱进的典范;在答题中,一要注意联系时代背景来评述孙中山先生,二要理性地总结其认识不断进步的原因所在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孙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政治主张的根本原因是?
[? ]
A.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
B.?共产国际的帮助?
C.?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帮助?
D.?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列对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 理解最准确的是
A.以非暴力的手段反抗英国殖民压迫
B.以不合作的态度抵制英国殖民统治
C.以和平合法手段赢得印度自治独立
D.以和平方式换来英国主动退出印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圣雄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非暴力”是指采取“和平和合法手段”争取印度从自治走向独立;“不合作”即不与英国殖民当局合作,包括印度人民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职位,提倡手纺车运动,抵制英货和抗税等。C项正确;A、B项对“非暴力不合作”的理解片面;D项“换来英国主动退出印度”的表述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