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十)

时间:2019-03-16 07:49:3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1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材料三: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候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四: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主要宣扬了哪些政治和教育思想?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了其政治思想吗?为什么?(7分)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秦的影响。(4分)
(3)从材料三中看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4分)
(4)材料四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6分)


参考答案:(1)主要宣扬“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有教无类”的思想。(2分)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1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儒家思想不适合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统一的需要,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倾向于法家的集权理论。(4分)
(2)坚持君主专制。
影响:成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巩固了统一。(4分)  
(3)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2分)
秦朝时受到压制。西汉武帝时上升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分)
(4)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分)
社会根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统治日益腐朽。(4分)


本题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已学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解题时注意“政治和教育思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政治和教育思想主要宣扬“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第二小问,由已学史实可知未被认可,原因在于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儒家思想不适合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统一的需要;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倾向于法家的集权理论。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可得出其核心思想是加强君主专制,成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巩固了统一。
(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候王也要听命于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出的发挥。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
(4)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可以看出材料四的核心思想: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原创)(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
        朱熹
     黄宗羲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天下国家之大莫过于恤民……恤民之本,则又在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纲纪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 ……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摘编自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材料三   尽管苏维埃这个名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依旧没有多少人明白它的真实含义,可却没有耽误人们在它的旗帜下奋斗。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支持,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孟子、朱熹、黄宗羲三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3分)并进一步指出他们思想的共同点。(2分)
(2)材料二的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1927~1931年间是如何从理论方面实现“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3分)


参考答案:
(1)观点:孟子:实行仁政;(1分)朱熹:“正君心”;(1分)
黄宗羲:使学校成为限制君权的机构。(1分)
思想:儒家民本思想。(2分)
(2)原因:专制政体导致民智低下;(2分)虚骄自大的传统观念导致文明封闭。(2分)
说明:形式相似,都借助古代(古典)文化;(2分)
内容相同,都批判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2分)
(3)理论: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理论上指出了适合中国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3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1)孟子的主张在材料开头,之后在“施仁政”的具体表现;材料中朱熹的言论是步步深入的,由“恤民”到“正君心”;黄宗羲观点的核心在结尾,“使学校成为限制君权的机构”。三人都是儒家思想家,共同点是儒家民本思想。
(2)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依据材料归纳。第一个省略号之前反映的是专制政体的影响;第一个省略号之后反映的是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古学复兴和西欧文艺复兴都借助于古代文化,内容上都批判旧的思想,宣传了资产阶级文化。
(3)注意审理——“理论方面”,联系所学知识,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古学复兴;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历程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是否遵循“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秩序
B.“理”是否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C.是否继承孔孟正宗以治理国家
D.“格物致知”与“发明人之本心”的矛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遵循“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秩序,都继承孔孟正宗以治理国家,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但是对于得到“理”的途径是有分歧的,是有矛盾的,程朱理学认为“格物致知”才能得到“理”,而陆王心学却认为“发明人之本心”即可以得到“理”,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分歧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主张礼法并施
B.重视礼仪教化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意思是“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显然强调礼法并施 ,故选择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荀子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中国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流行语,在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眼中有不同的变化: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2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阶级和经济原因。(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形象”成为“流行语”的背景及在欧洲人心目中变化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表现:将认识的重点由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人),强调人的价值和人在社会中的决定作用,尊崇理性,追求自由。(2分)
(2)不同:宋朝理学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西方文艺复兴提倡思想自由。(4分)
原因:中国的理学服务于封建地主阶级官僚政治,以农耕经济为基础;文艺复兴服务于新兴资产阶级.以商业经济为基础。(4分)
(3)背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掀起反对宗教神学与封建专制的思想运动;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国传统思想批判封建专制统治。(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原因: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传播;对中国认识逐步深入,认识到中国的停滞与落后。(2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再现能力。据材料“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可以看出是从自然到人,同时就所学知识可知,在此之前还有从神到自然的发展阶段。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据史料“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和所学可知,中国政治上是传统的封建社会,思想上的儒家思想,经济上是小农经济;而同时期的西方是从传统向近代过渡,思想上是文艺复兴,经济上是重商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有效提炼能力,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西方人的眼中的形象不断变化,时好时坏;主要是西方解读中国的时候主要是站在自身的立场,找到适合自身的话语;同时还犹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兴起,开始了理性的思考,不在是人云亦云,对中国的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