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6 07:42:34
1、判断题 亚历山大·温特在其著作中这样写道:“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是对美苏关系‘实质’深刻的、概念上的重新评估……在这种重新评估的基础上,苏联能够单方面地迅速结束‘冷战’这个似乎已经固化的冲突。”从中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是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 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二?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地笼罩着他们。我看到数百万人们,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仍处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认为不体面的环境之中。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贫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我看到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房破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
——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
材料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苏联依然陷于物质短缺的困顿,人们开始找寻改变现状的新途径。
——《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孙中山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在当时是否实现?为什么?(3分)
(3)从材料二的演说词中,你看到3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罗斯福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和苏联为改变现状寻找的新途径及其效果。(4分)
参考答案:(1)认识: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1分)
没有实现。(1分)因为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国家不能走向富强,所以民生问题就不可能解决)。(1分)
(2)问题:美国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危机致数千万人处在贫困当中。(1分)
解决: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缓解失业现象: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失业保险和救济制度。(任两点4分)
(3)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改革推动政治改革,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分);
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政治改革为主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2分)。
本题解析:第(1)问考查孙中山思想。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建设之首要在民生。”一句回答。第二小问,结合“1924年”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回答。第(2)问考查三十年代美国经济。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出现的时间背景回答,此时美国出现了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尖锐,人民失业。第二小问,罗斯福新政回答。第(3)问考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和苏联的经济发展回答。此时期中国方面国内实行了改革开放。苏联进行了戈尔巴乔夫改革。
点评:孙中山不管是在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中都十分的强调民生,把它提到革命指导思想的高度,虽然在当时无法实现,但是留下了高贵的精神遗产。美国在29年经济危机中,面临着严重的民生问题,罗斯福新政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干预,关注弱势群体和民众的生活。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苏联也不得不关注民生,进行了戈尔巴乔夫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使人民在思想上高度统一
B.取消了集体农庄
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D.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功过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民思想的混乱,A项不选;B项错误;赫鲁晓夫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C项不选;赫鲁晓夫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赫鲁晓夫强调集体领导。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在苏联历史上始终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是?(?)
A.如何发展重工业的问题
B.如何使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问题
C.如何使尖端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领先的问题
D.如何将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的问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苏联历史上进行了多次改革,但都没解决好农业法章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