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6 07:16:38
1、综合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汉方闻此言,欲通使,(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天子拜骞为中郎将,至乌孙,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摘编自班固《汉书·张骞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出使匿域成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的历史贡献。(9分)
参考答案:
(1)原因:利用匈奴与西域各族的矛盾;皇帝的信任和支持;西汉国力强盛;个人的优秀品格。(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为西汉抗击匈奴胜利创造了条件;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成为中西方和平友好交往的使者。(9分)
本题解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时主要结合材料“……月氏遁而怨匈奴。汉方闻此言,欲通使,(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归纳总结。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影响主要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反击匈奴、中外联系及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联系等角度归纳总结,同时注意结合材料“……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天子拜骞为中郎将,至乌孙,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古代著名的外交家?张骞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28分)“文明”一词,古今有不同的内涵和寓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人的价值判断里,“文明”也指“文治教化”。“文明”一词……其核心内涵都在于“文”,以“文”为体,以“明”为用,文明即以文教化……那么,“文明”之意义何在?北宋石介作了很好的回答:“三纲,文之象也,五常,文之质也……尊卑有法,上下有纪,贵贱不乱……风俗归厚,人伦既正,而王道成矣。”
——《19世纪中叶前中国与欧洲的“文明”观念》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北宋人石介“文明观”的出发点,联系相关知识指出其思想基础。(6分)
材料二 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都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此言论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墨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守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王阳明(守仁)的“致良知”思想。王守仁的世界观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方法论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这一主张来自(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材料反对实行仁义、仁政,进行愚民教育,用法律使百姓服从,从而达到“民治而国安”,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因此选择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明清时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在反思和批判旧儒家思想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一些精髓。下列言论能体现这种继承关系的有
①以天下为己任 ②凡为帝王皆贼也 ③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④无民而君不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