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9-03-16 07:05:4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  )
A.春秋时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的儒学
B.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
C.战国时荀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发展了孔子学说
D.宋代时朱熹集理学发展之大成,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战国时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发展了孔子学说而非荀子,荀子提出的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而ABD三项的表述均符合史实,表述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东汉王充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这说明六国时期
A.六国相互削弱有利秦实现统一
B.是士人阶层实践其政治理想的黄金时代
C.各国选贤举能使墨学成为显学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已成为社会常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出自《论衡·效力》,描述了士在政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意思可形象的理解为:那些贤能之士一到了楚国,楚国就强大了,他们离开齐国后,齐国立马变的弱小了,当他们一心为赵国效力时,赵国的一切就变得很完善,而当他们不想为魏国出力时,魏国就会元气大伤。这一切足可见士的重要性。可见,B正确;ACD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贤能之士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此言论属于     
A.儒家实行仁政的思想
B.墨家主张节约的思想
C.法家实行法治的思想
D.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题关键是注意材料中的几个“不”字,原文的大体意思是“不追求贤能,民便不争;不买贵重的货物,民便不因为钱而偷盗;使民没有欲望,民便自安”,这与道家的无为而治相吻合;与儒家、墨家、法家观点不符合。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我国汉武帝在位期间,著名儒家学者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以“君王受命于天”作为共同的理论前提。当时,这一思想旨在
A.提供加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
B.体现天人合一理念的深入人心
C.反映社会盛行的民本思想主流
D.赢得广大人民对统治者的拥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儒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以“君王受命于天”作为的理论前提其目的为提供加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目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某道观朱熹、文昌帝君、孔子三人共同拜祭雕像,把朱熹与孔子放在道观中同等地位一同祭祀。这主要是因为朱熹
A.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
B.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朱熹与孔子在道观中一同受祭祀,主要是因为朱熹的理学思想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故选B项。A项是孔子的成就;C项是董仲舒的成就;D项是朱熹的成就。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