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北魏孝文帝改革》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十)

时间:2019-03-15 21:41:0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北魏建立代国后,曾经被哪个少数民族政权吞并?
A.东晋
B.前秦
C.西晋
D.南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魏晋之际,拓跋部游牧于今天的山西和内蒙古一带。东晋时,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秦吞并。淝水之战以后,强大一时的前秦很快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战乱。拓跋部趁势再度崛起,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跬重建代国。故此题选B项
考点:北魏的崛起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就北魏迁都洛阳这一事件,结合所学,回答下列各问题。
(1)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谈谈你对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怎样?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且与强敌为邻,常受骚扰,缺乏安全。洛阳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迁都有利于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更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更容易推行改革。
(2)目的: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加强同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地位: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作用:为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改革奠定了基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进程
C.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
D.汉人生活鲜卑化——促进民族融合,为全国统一奠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
异:材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盲目的汉化的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或国势之衰兆已见)。
材料二驳斥了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陋习,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促进了北魏融入中华民族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
(2)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 ]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