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20:05:41
1、判断题 某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最早出现于?(?)
A.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B.俄国十月革命之后
C.欧洲共同体建立之后
D.苏联解体之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的能力。二战后的美、苏对抗,是全球性的,既是国家利益的争夺,也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材料中“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说明苏联解体了,因此选D。A项与材料“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不符;B项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C项是在冷战时期建立的,当时尚未结束意识形态之间的争斗。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古巴导弹危机即将走进60个春秋。当年赫鲁晓夫曾向肯尼迪建议“我们同意从古巴撤出您认为是进攻性的手段……美国代表需要声明:美国方面考虑到苏联的安全和焦虑,将从土耳其撤出自己的这种手段。”这表明古巴导弹危机( )
A.发生时美苏两极格局尚未确立
B.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
C.由美国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
D.是苏联核力量弱势下的一次争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归纳的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开始以后出现的历史事件,是由苏联引起的,但是由于经济军事实力处于弱势的原因,最终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是苏联核力量弱势下的一次交锋,因此D符合题意。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如下图反映的政治形势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是
A.利于世界市场的整合
B.引发世界性经济大战
C.造成世界市场的分裂
D.断绝彼此间经济交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图片反映的是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相互对抗,造成世界市场的分裂,不利于全球化,因此选C,排除A;BD夸大了两极格局的影响,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最近提出创立“东亚共同体”的设想,支持这一观点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A.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欧盟成功的示范
C.冷战思维和领土争端的存在
D.儒家文化的影响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这是一个否定选项题,冷战思维和领土争端的存在使他不可能提出“东亚共同体”的设想。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表比较了中国和欧洲从公元l世纪到1700年期间的经济表现。其中:公元l世纪初和 公元1000年,?欧洲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相比较各是什么情况?(2分)公元 1300年中国人均收入处于什么状?况(2分)这一状况说明了什么?(2分)公元1700年 欧洲人的收入与欧洲前一时期和同时期的中国人收?人比较都高于1/3以上,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什么?(4分)
材料二?美国从抗战胜利后到2007年在亚太地区的外交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方式主要是哪两种?(4分)奥巴马政府提出了美国 “重返亚?太”的战略。请你根据材料二,就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进行简要的评述。(6分)
参考答案:(1)情况:公元1世纪初欧洲人均收入高于中国,公元1000年欧洲人均收入低于中国。(2分,各1分)状况:公元1300年中国人均收入提高了1/3,仍高于欧洲。(2分)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经济高于同时期的欧洲。(2分)主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掠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分,各2分。表达相应意思即给相应的分)
(2)外交方式:军事外交,政治外交(非军事外交)。(4分,各2分。表达相应意思即可)简要评述:这一问题的提出是让学生探究,答案参考如下:结论:实际上美国就一直没有离开亚太地区。(2分,可略加阐述)“重返亚太”的主要原因:中国不断上升的影响力;美国称霸亚太等。(4分,各2分。这里包括了目的)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直接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对1300年中国状况的分析,注意要从表格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本问是从经济的角度对中西进行了比较,这一状况说明的问题也是从经济方面总结答案;最后一小问分析欧洲在1700年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结合所学16、17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总结分析。
(2)依据材料可知,图9、10、11、13、15是军事方式,图12、14是政治方式;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第一层次可结合材料二,可以得出结论,美国从未离开亚太;第二层次可围绕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原因、目的、影响展开评论,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