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9:37:23
1、判断题 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③寓兵于农,减少军费开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判断题 为改变更戍法所造成的弊端,王安石变法采取的措施是
A.保甲法
B.将兵法
C.连坐法
D.保马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病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资治通鉴长篇》
材料三?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综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的障碍。……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
——恩格斯?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域,而弱者丧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四及神宗朝,荆人秉政……国事日非,膏盲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摘自《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五以下是历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天主教会遭到普遍反对的原因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态度是什么?(1分)为什么说加尔文的主张(与路德教相比)更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2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变法中顽固派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6)
(4)根据材料五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4分)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日和戎,二日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四日保甲,五日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