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7 03:23:20
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1: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2: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3:“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材料1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8分)
(2)据材料2,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6分)
(3)据材料3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1)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社会阶级关系的剧变;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
(2)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墨家“强本节用”。法家“严而少恩”。
(3)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材料1中“诸子”的含义是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包括社会大变革、经济因素等等。社会大变革指的是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社会阶级关系的剧变。经济因素指的则是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各国为争霸的需要,纷纷养一些出谋划策的士,也就导致了 “士”阶层的崛起。
(2)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的认识是指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例如,材料中的“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作者推崇墨家的“强本节用”主张,例如,材料中的“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的不足指的是法家的“严而少恩”, 例如,材料中的“法家严而少恩”则是直接的答案。
(3)“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主要包括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百家争鸣时期是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百家争鸣”的局面毕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后来的学者大都从“百家争鸣”中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材料二 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材料一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同春秋战国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有什么观点?(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谭嗣同辈“将其书节抄、散布”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从礼乐治国到以法治国。孔子的观点是克己复礼。8分
(2)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专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宗羲是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启蒙的先驱。梁启超谭嗣同借黄宗羲的民主启蒙思想作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工具。7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一据“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 春秋战国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可知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由“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第二小问可结合孔子的观点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来回答即可。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他们宣传黄宗羲的进步思想与当时民族危机有关,联系晚清民族危机和梁启超、谭嗣同的思想主张分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谭嗣同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
①孟子 ②荀子 ③韩非子 ④苏格拉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天生都是恶的;苏格拉底认为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善,孟子主张“性善论”,二人都主张人的善,所以主张与题目中的《三字经》相同或相近。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孟子主张比较。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进步意义是( )
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私有制
C.倡导民主自由
D.反对中央集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说明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汉武帝实行“举贤良对策”的主要目的在于
A.缓和阶级矛盾
B.消除王国威胁
C.巩固封建统治
D.平定边境冲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汉武帝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采取了“举贤良对策”的措施,目的是解决当时西汉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问题,并没有具体到每一个方面,题中的四项内容具有包容关系,A、B、D三项都是当时巩固封建统治所应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