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7 00:34:13
1、选择题 某位先秦思想家曾有如下评论:齐桓公致力连击诸侯,设法合作维持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行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形天子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该思想家应属于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材料以齐桓公、晋文公的相关史实为例,阐述了维护封建秩序就是正道的国君,而僭越礼制则是诈谋的国君,体现了先秦思想家维护周朝的礼制的思想。儒家思想中主张克己复礼,符合材料信息,所以本题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材料的史实,故不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李贽
D.王夫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等,结合所学知识,本题实际上考查儒学发展相关内容——儒学对佛教等思想的相关吸收,最终形成宋明理学。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董仲舒生活于西汉汉武帝时代,不符合题干“佛教进入中国”,佛教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才传入中国的,汉武帝时代还谈不上“儒佛”的互动融合。CD两项的思想家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儒学早在宋明时期就吸收了佛教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可知,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英语单词中,由孔子(Confucious)派生出了另一个单词(Confucianism),意指某学派。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Confucianism”就是
A.道家
B.孔家
C.儒家
D.法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马基雅维利在《论李维》第一篇里说:“人们从来不会按照自己的利益做任何善事,除非是某种强制性的力量驱使他们去这么做。”还说:“饥饿和贫困使人勤劳,暴力的惩戒使人善良,使得人们达到善和正义的,正是强制的力量。”与其在人性论观点方面最相似的是
A.孔子
B.孟子
C.李斯
D.苏格拉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法家的思想主张。题中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借助“强制性的力量”才能够管理好国家,这与法家的严刑峻法类似。选项中只有C项李斯的思想是法家的,所以本题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的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与董仲舒的伦理思想是对他们生活时代所提出的挑战的回应。……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以及血缘关系的淡化,贵族间攻伐、僭越之事屡有发生,出现了孔子所谓“礼崩乐坏”的天下大乱的局面。董仲舒生活在西汉鼎盛的汉武时期,虽然那些“自为法令、拟于天子”的势力迭遭打击,但尚未彻底铲除而继续威胁着皇权的巩固。另一方面,小农也面临着被兼并而破产的境地。某些封建官僚贵族“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使劳动人民“日削月胺、寝以大穷”。
——马国华《孔子与董仲舒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三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孔子与董仲舒的“生活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并以此说明两位思想家作出“回应”的各自的目的。(5分)
(2)据材料二,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3分)
(3)据材料三、四,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别指出其目的。(4分)
参考答案:
(1)挑战:春秋时代: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或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1分)汉武时期:皇权受到威胁;小农破产。(2分)目的:孔子:恢复礼乐制度。(1分)董仲舒:维护皇权和小农经济。(1分)
(2)途径:通过自身努力;宽容待人;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3分)
(3)材料三思想:天人感应。(1分)目的:用上天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1分)
材料四思想: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分)目的: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1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因此根据材料中“王室衰微”“贵族间攻伐、僭越之事屡有发生”“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出现了礼崩乐坏”等信息可知孔子的面临的时代挑战是:春秋时代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或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董仲舒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继续威胁着皇权”,经济上“小农也面临着被兼并而破产的境地”,由以上信息概括得出:汉武时期:皇权受到威胁;小农破产。关于二者回应的目的:必须并结合二者的主张和时代挑战来回答。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董仲舒则是要加强皇权,实行仁政,保护小农经济。
(2)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阅读理解能力。通过“为仁由己”“ 我欲仁,斯仁至矣”可知一定要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知应推己及人,宽容待人;而“克己复礼为仁。”则是要求克制自己的言行,合乎礼的标准和规范。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根据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三中董仲舒把君王统治、民生等与灾变同具有意志的上天联系在一起,可知为“天人感应”。其意在通过上天的权力平衡至高无上的皇权,使其有所惧而勤政爱民,实行仁政。依据材料四中董仲舒认为百家观点不同,应该将其统一,推崇儒家可知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正因为适应了加强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汉武帝接受了其建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