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巩固(2018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8-10-14 06:35:4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2、综合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传承了中国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又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材料二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三  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从中看到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综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请回答:
(1)材料一孟子提出了什么民本思想?(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民生主张?(3分)
(3)材料三出自何处?根据材料回答这些问题提出的背景。(3分)
(4)以上材料和分析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3、选择题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提到:“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梨洲是指思想家黄宗羲
B.认为《待访录》思想否定君主制
C.梨洲思想与孟子思想同出一辙
D.“真正之转变”意指向近代民权观转变



4、选择题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思想一致的地方是(  )
A.克己复礼
B.性本善思想
C.仁的思想
D.君权神授思想



5、综合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思想,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正确的批判继承,仍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材料二  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1)材料一中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4分)
(2)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5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儒学对韩国的影响。(3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