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8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8-10-14 06:30:2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固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1944年)
材料二 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发展统计

——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提供的统计数据                         
材料三 当今世界上,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多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摘自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一
(1)材料一表明了美国的什么意图?为此,二战后美国在欧洲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的政治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什么现象?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意图:谋求世界霸主地位。措施: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分裂德国,扶植西德;成立北约组织。
(2)变化:美国经济相对衰退,西欧、日本迅速增强,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影响: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3)现象: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欧洲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线”一样,均为“冷战”下的产物,又都为水泥所筑,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两条“姊妹墙”。柏林墙是东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1970年,虽然东西德之间关系有所改善,东德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1980年,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千米。除筑墙外还严格限制西柏林与东德之间的人口流动。后根据东、西德政府 1971年12月20日签署的协议,限制略有放宽。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民主德国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于同年11月9日,将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促进了德国的统一。
——《柏林墙(冷战时期最震撼人心的历史和动人心魄的故事)》【[英]弗雷德里克·泰勒著?刘强译】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柏林墙”修筑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柏林墙被推倒的影响。(7分)


参考答案:(1)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德国分裂为东德、西德。柏林被苏联和美国、法国、英国分区占领。东德居民大量流入西德。(8分)
(2)促进了德国的统一。加剧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进程。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的结束等。(7分。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背景 有“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德国分裂为东德、西德”;由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柏林被苏联和美国、法国、英国分区占领”和“东德居民大量流入西德”。
(2)根据材料可以知道“促进了德国的统一”这一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加剧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进程”、“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的结束”等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B.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
C.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
D.苏联军事实力、国际地位提高,与美国争夺霸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是布雷顿森林会议后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B.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C.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它的两个国际经济组织也崩溃
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初期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见下图


图一 眺望柏林墙那边的亲人

图二 朝鲜纪念人民志愿
军赴朝作战的邮票

图三 美国飞机和军舰
跟踪苏联商船

材料三: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进行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四: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主要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三幅图片再现了两极格局下的某些具体场景。根据图片简述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产生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的对外政策特征。试从国际局势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苏联;“冷战”政策。
(2)德国和朝鲜半岛的分裂;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3)以谈判为主要方式(处于守势)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4)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强权政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