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4 06:26:22
1、判断题 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B.对外战争频繁,政府负担沉重
C.出现三冗局面,国家积贫积弱
D.赋税徭役繁重,百姓困苦不堪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官员……比三十多年前……增加了一倍”、“‘ ……兵,……’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 两税收入……‘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和所学知识,出现了三冗局面,国家财政困难,C项合史实;A、B、D不合题意;故选C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色饕。”该诗赞扬的是(?)
A.王安石变法
B.戊戌变法
C.明治维新
D.俄国1861年改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由“输均役”“保兵”可知是王安石变法。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积贫——富国
B.积弱——强兵之法
C.“三冗”——取士之法
D.保证时间——免役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取士之法主要是针对“三冗”中冗官现象而提出的解决办法。并不针对冗兵、冗费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点、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 ——《二十二史札记》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减少“人民疾苦”,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3)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B.对官僚地主妥协
C.准备废除科举制度
D.认为地方教育水平大有提高
(4)结合史实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
参考答案:
(1)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费开支,造成“三冗”现象。 土地兼并,高利贷和
沉重赋役的盘剥,造成北宋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成为流民。?
(2)改革:实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任答两点即可)成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3)A
(4)材料三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并认为北宋灭亡也是因王安石变法,是错误的。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评价。第(1)问依据材料一设计,考查变法的背景,应根据所学知识即课本回答。第(2)问考查变法的内容,不需要回答变法的全部措施,应根据题目要求选取出于减轻“人民疾苦”目的的措施;成效也要根据前面回答的措施分析。选择题从材料分析,王安石重才、德,是针对科举考试重考试分数的弊端,应选A。第(4)问先要知道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分层评论,并以史实说明,即题目所要求的“述”。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二:(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把农村民户,不论主户和客户加以编制,每10家组成1保,5保为1大保,10大保为1都保,选主户中最有财力和能力的人为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凡家有2丁以上的出1人为保丁,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四:安石既为首相,与神宗天子相知,言听计从,立起一套新法来……专听一个小人,姓吕名惠卿,及伊子王雱,朝夕商议,斥逐忠良,拒绝直谏。民间怨声载道,天变迭兴。荆公自以为是,复倡为三不足之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文彦博、韩琦许多名臣,先夸佳说好的,到此也自悔失言,一个个上表争论,不听,辞官而去。自此持新法益坚。祖制纷更,万民失业……后人论宋朝元气,都为熙宁变法所坏,所以有靖康之祸。
——冯梦龙《警世通言》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问题?(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4分)
(2)材料二与哪条新法有关?请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这条新法的主要理由。(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8分)
(3)材料三与哪条新法有关?根据所学回答,这条新法有何作用?(3分)
(4)材料四中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作者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5分)
参考答案:(1)社会问题:①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②财政危机严重;③吏治腐败,官吏不思进取,不体察民生疾苦;④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4分)
(2)青苗法(2分)。变法派认为青苗法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平抑物价;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6分)
(3)保甲法(1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节省军费开支。(2分)
(4)持否定态度(1分)。作者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王安石性格执拗和用人不当所致。(4分)
本题解析:略该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措施、认识。第(1)题:针对材料回答问题,首先是要关注“西戎”、“北虏”意指西夏和辽,“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要迅速的联想到北宋的三冗两积,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灾难和国家灾难。
第(2)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青苗法,“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贷者常苦于不得。”表明农民在庄稼青黄不接的时候钱币不足,容易导致债务危机,而实行青苗法能解决这个问题;“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表明实行青苗法的积极作用可以平抑物价,不误农时。
第(3)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保甲法,课文中也有相关记忆内容与材料含义相似。
第(4)题:考查学生吸取材料内容的能力,“后人论宋朝元气,都为熙宁变法所坏,所以有靖康之祸。”最为关键,该句能点出作者的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导致靖康耻的根源。然后,材料中“小人”,“拗相公”能体现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点评:该题考查的能力一般,但贵在能对该单元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考查,作为单元测试是很不错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