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强化练习(2018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8-10-14 06:12:4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下列对图中人物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A.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他要求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其思想具有保守性
C.他主张“因材施教”,他兴办私学,只招收贵族子弟
D.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坚持不同于老师的意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查孔子的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兴办私学,故C项表述有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结合所学可知,ABD项符合孔子的思想,故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历史产生的影响是
① 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
② 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③ 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
④ 促进了民主思想的自由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儒家思想强调政府对思想的控制,以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并且新儒学就有“三纲五常”的内容,主要讲的是各方面的“服从”,不利于民主思想的发展,所以排除④。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中国孤儿》是伏尔泰根据元代戏剧《赵氏孤儿》改编,他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传授孔子道德”,并称自己这部作品为“五幕孔子的道德戏”。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希望向中国学习的根本目的是
A.利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重建欧洲道德秩序
B.以儒家“仁”“礼”的思想规范的行为
C.继承儒家平等理念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以儒家思想反教会思想专制倡导理性自由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设问可知为根本目的,在联想题干主要人物为伏尔泰,即欧洲的启蒙思想家,这些思想家主要是反对专制,提倡人权,倡导理性和自由;故排除ABC,答案为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目的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哪一项观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不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孟子的主张;C不对,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为顾炎武的主张;D不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朱熹的主张; B符合题意,表明反对盲从孔子,因此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
考点:李贽
点评:李贽的离经叛道
(1)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思想进步、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与苏格拉底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孔子和苏格拉底关于“为政”的不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政治主张产生的共同历史背景。(4分)
材料二 宋明理学与西方人文思想
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元时期的理学家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关于“做人”方面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
材料三 西学东渐
(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6分)

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态度
主要原因
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
洋务
思潮
       ①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维新
思潮
“托古改制”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
“打倒孔家店”
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尊孔复古”逆流;等。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东西文明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孔子:施行德政;遵守礼制。苏格拉底:反对雅典政治中的选举和抽签制度(或主张选用专门人才从事政治)。(2分)背景:政治制度弊端日益显露,道德沦丧。(2分)
(2)宋元时期的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追求个人幸福,倡导个性解放,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4分)
(3)态度:“中体西用”(2分);原因: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或: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2分)态度:学习西方思想文化(2分)
(4)结论:加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有助于促进人类历史的进步;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对待东西方文化要坚持 “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写一点给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结论,孔子和苏格拉底关于“为政”的主张,即孔子主张施行德政;遵守礼制。苏格拉底主张反对雅典政治中的选举和抽签制度(或主张选用专门人才从事政治)。结合当时政治大背景,不难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国家不统一,诸侯国间兼并战争不断,“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弊端日显;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弊端日显,“抽签选举”,“轮流坐庄”,实际上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所以,苏格拉底主张应该让真正具备政治素养和管理能力的人来管理国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容易得出二者在对待人性方面是 截然相反的,前者主张压抑人性,“存天理,灭人欲”;后者主张尊重人性,解放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即,宋元时期的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追求个人幸福,倡导个性解放,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前者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后者适应了反封建神学,反教会统治的需要。
(3)根据材料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方文化时,在不同时期,表现得不一样,这与当时的具体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原因”一项,相对较难,主要从经济角度去思考,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从而导致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呈现自身局限性。
(4)此问属于开放性题,没有难度,综合以上材料,不难看出,材料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即怎样对待东西方文化。很显然,文化之间应该多交流,应该结合本国国情,批判吸收外来文化。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文艺复兴;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维新派思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