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点巩固(2018年最新版)(一)

时间:2018-10-14 05:35:2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右图是l978--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图,从图中分析l978年以后,苏

联经济发展逐渐滞后的主要原因有
①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②社会矛盾丛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③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④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发展战略失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材料2: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张建华《俄国史》
(1)材料1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2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
?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赫鲁晓夫改革之后,苏联历史上还进行过哪两次大规模的改革。
?



3、判断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经济改革放在农业方面,积极提倡种植玉米的苏联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4、选择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
A.广东、福建
B.安徽、四川
C.四川、浙江
D.安徽、江苏



5、判断题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1/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